-
民俗文化视阈下的刘绍棠乡土小说
-
作者:许佳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刘绍棠 刘绍棠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
描述:字的乡土小说创作和一整套完美的乡土文学理论构建了自己独居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林斤澜曾赞颂他:“写的是古朴的风俗,却永有清新的芬芳,写的是那一块贫穷苦难的乡土,读来却体贴心甜。”刘绍棠的小说格调清新淳朴,结构简洁完整,情节新颖曲折,人物鲜明独特,语言明丽流畅,乡土色彩浓郁,读来引人入胜,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价值。本文即是以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为切入点,结合刘绍棠的具体小说文本和相关研究资料,在界定民俗文化定义的前提下,梳理总结出其作品中丰富的民俗事象并探讨小说民俗文化观的形成原因,进而对刘绍棠小说中的民俗文化描写进行思考并给予价值评判。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引言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刘绍棠及其乡土小说做简要的介绍,然后梳理刘绍棠小说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从而引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选题意义。正文部分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论述。本部分以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为参照点,结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探讨民俗文化的具体内涵。共分三节: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其文化属性。第二节,民俗文化与小说的关系。第三节,刘绍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为下文的阐释作理论铺垫。第二章:具体阐述刘绍棠小说中民俗事象的艺术表现。本部分以细读文本为主,根据第一章对民俗的分类入手,分别从日常生活的“风俗画”、深层内在的民间信仰、“妙趣横生”的语言三部分对刘绍棠小说中具体的民俗事象表现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充实论文。第三章:探讨刘绍棠小说民俗文化观的成因。其原因主要归结为四点:一是故乡生活的体验;二是古典文学的熏染;三是先驱作家的指引;四是外国文学的影响。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其成因的分析,说明刘绍棠走上民俗化乡土文学创作道路的必然性。第四章:民俗文化“审视”下的思考。本章节是论文的升华,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通过前三章系统的分析,思考并总结出刘绍棠小说中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民俗化审美特质和北运河民族文化精神的传达。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对刘绍棠小说创作中的民俗文化进行价值评判,在反思其小说创作缺陷和不足的同时肯定他在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中的文学成就和特殊贡献。
-
刘绍棠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
作者:张妙文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历史分期 乡土小说 社会人情小说
-
描述:刘绍棠小说研究起于五十年代 ,八十年代前期取得了不少成果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重归沉寂。历经几十年的刘绍棠小说研究虽取得一些成就 ,但有些方面尚未涉及 ,或虽有涉及而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刘绍棠“十七年”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及其艺术功能
-
作者:刘晰 来源: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十七年” 乡土小说 风景描写
-
描述:插其中的风景描写,在情节叙述和人物形象刻画上有烘托效果,婉转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显现出清雅和缓的美学风格。
-
刘绍棠小说论
-
作者:崔杰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刘绍棠 刘绍棠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题材 题材 人物 人物 结构 结构
-
描述:后继续发展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等的乡土作家们,在时间的长河里,将中国东西南北各式乡土人物、场景、故事以及风俗,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大大丰富了现当代小说的风景。在近百年中,乡土小说作品及其作者的命运都几经沉浮,历尽沧桑,其间的是是非非,臧否抑扬,至今还时时引发文坛上的论战风云。本文拟从当代文学中长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颇有特色的作家刘绍棠的小说题材、人物、结构等方面来深入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对刘绍棠小说做出相应评价,分析其对当代乡土小说的影响。本文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概述乡土小说及刘绍棠的创作情况、报刊杂志等媒体对刘绍棠小说的评论和研究状况。并指明刘绍棠在创作实践中所恪守的理论原则:“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刘绍棠的独特的题材。这一部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概述刘绍棠写乡土小说坚守的,“深挖一口井”的主张,以及在创作实践中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刘绍棠四十余年创作实践的分析,显示其从局部和片面上争取单项突出的美学追求与创作实绩。并从写家乡,写家乡的农民的维度,对刘绍棠与浩然、从维熙、王蒙、邓友梅等展开对比论述。第二层以刘绍棠作为风俗乡土小说的代表来分析;并认为把京郊运河两岸的风光、民俗风情与人物相互交融,作为审美关照的主体对象,又有新的时代精神的投入,取得了独特审美效果,乃是其乡土小说的总体特征。第三部分是第二章。从两种类型探讨刘绍棠小说的人物。第一种类型的人物,是在对作者童年、青年不同寻常的经历的研究与对作品分析的基础上,认定刘绍棠把自己成长经验映射到作品中而塑造了“神童”、“青年才子”意象。第二种类型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刘绍棠对女性世界的深切体验和独特把握。第四部分是第三章。探讨刘绍棠乡土小说精致的结构。首先概述刘绍棠作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作家之一,深受孙犁的教诲,深得孙犁创作的精髓,小说结构采用的是一种散文体式。然后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从两个方面具体论述刘绍棠小说的结构。第一,小说中的情爱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革命历史叙事是齐头并进,于互证互识、互动互补之中共存共生的,“和而不同”,结构有“复调”特点。第二,他的作品结构的散文体形式,深受中国古典诗、词、散文、传奇、小说、戏曲以及民间故事、评书的影响,具有“评书”的结构特点。第五部分是结语。乡土、人物、故事是刘绍棠小说的基本元素。实用、典型、贴近生活、观照人性、通俗而不流俗的大众化的创作方法,散文式的结构,刘绍棠努力进行着个人化叙事的探索,日臻成熟。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艺的传统、促进文艺的大众化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贡献。
-
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刘绍棠乡土小说美学理想的形成及意义
-
作者:李源 来源:学语文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乡土小说 美学理想 人道主义 中学 语文 阅读指导
-
描述: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刘绍棠乡土小说美学理想的形成及意义
-
我和刘绍紫
-
作者:杨广芹 来源:书摘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乡土小说 文学创作 见证人 散文 出处 苦闷
-
描述:。芹妹子是刘绍棠精神上的知己。
-
浅论我国乡土文学民族性的表现问题
-
作者:沈涌 来源:绥化师专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土文学创作 文学民族性 沈从文 刘绍棠 乡土小说 贾平凹 作品内容 乡村小说 文学流派 生活价值观
-
描述:是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国乡土文学创作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
乡民口语和古典文学语言的重塑--刘绍棠乡土小说的语言艺术
-
作者:峻冰 来源:写作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语言 刘绍棠 说语言艺术 乡土小说 小说语言 口语 作家 小说形式 古典诗词 双重性
-
描述:作过程中不可也不应回避的问题。当然,鉴于小说自身存在类的差异、作家有艺术造诣的高低以及小说创作实践的具体多样,在这一问题的处理
-
为电视连续剧《运河人家》喝彩
-
作者:郑恩波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电视连续剧 北运河 改编者 刘绍棠 电视剧 乡土文学 人物形象 大运河 长篇小说 乡土小说
-
描述:为电视连续剧《运河人家》喝彩郑恩波孙明强同志:您好!我怀着极大的欣喜之情,赏观了您和李宝林、毛王月同志根据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大运河乡土小说系列改编的14集电视连续剧《运河人家》。我对您和您的朋友们明察秋毫的眼力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深表钦佩,对你...
-
寸忱
-
作者:刘绍棠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共产党员 乡土文学作品 “双百”方针 革命理想主义 乡土小说 革命浪漫主义 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 文学创作
-
描述:寸忱刘绍棠我自中风左瘫以来,才每天写日记,记的是养病服药,创作日志,电、信往还,访客名氏,参政开会,社会活动……1995年元旦到来之际,我翻阅1994年的300页日记,粗略统计全年的工作量:参政开会和社会活动40余次,接待访客七百多人次,亲笔复信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