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也谈苏轼的“旷达苦乐观”
-
作者:陈金琳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人生 欧阳修 苦乐观 乌台诗案 文艺生态 王安石 黄庭坚 司马光 玫瑰花 马克思
-
描述:随父出川,去京城赴进士试,以其卓越文采征服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云"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此后他深受欧阳修的器重,待以殊礼,甚至以斯文相托。可以说,苏轼42岁以前,比较活跃,风光无限。1079年,他42岁时,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使他九死一生。
-
苏东坡的两个世界
-
作者:柏峰 来源:月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文化世界 现实世界 两个世界 乌台诗案 王安石变法 绘画创作 书法 散文 社会现实
-
描述:今近在咫尺却无由相会的弟弟苏辙,万端愁绪一时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写下的千古绝唱。就词而言,状写明月无有出其右者。
-
李之仪交游略考
-
作者:温纬 来源: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之仪 苏轼 郭祥正 当涂 王安石 学术意义 居士 交往 宦海沉浮 乌台诗案
-
描述:泛,据粗略统计,仅仅在其文集中提及的人物就有一
-
苏东坡的大嘴巴
-
作者:梵狮子 来源:国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王安石 神宗 欧阳修 湖州 御史台 乌台诗案 讽刺 朝廷 皇帝
-
描述:。 当年父子三人自信满满地进京考试,苏东坡靠着杜撰的典故蒙住了文坛领袖欧阳修,事后欧公问起来,他一句潇洒不羁的“想当然耳”迅速征服了京城文人,建立起强大的舆论基础,由此声名鹊起。嘉祐六年(1061),苏东坡中了制科,被授予职务,到陕西凤翔府去上班。这一年苏东坡26岁,前途一片大好,不经意间就隐约流露出少年得志的情绪。 苏东坡所获的是最高等级的制科,全名“方正贤良直言极谏”,有个新同事为了和文坛新秀搞好关系,常称他为“苏贤良”。这本是小事一桩,但是却惹毛了顶头上司陈公弼。老陈把那位同事叫来,呵斥一顿,接着大手一挥,该同事屁股上就挨了板子,这是在打苏东坡的脸。年轻的苏东坡顿时觉得自己很可怜,一代文学奇才,却被这个庸吏恣意凌辱,简直是有辱斯文。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公弼大约也看出了苏东坡是有两把刷子的,江湖传言皇帝很喜欢他,飞黄腾达指日可待,也就慢慢变了态度。
-
平生风雨皆不测,何来“一蓑”任我行?:由苏轼的“一蓑”想到
-
作者:王木森 冷晓红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乌台诗案 王安石 精神家园 风雨 知识分子 思想自由 神宗 精神力量 黄州
-
描述:谈起苏轼,人们不禁感叹他历典八州,命途多舛;佩服他豪放不羁,旷达洒脱。很多人喜欢他的《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给追求思想自由、我行我素的读书人以内在的精神力量,让宋代以后的知识分子即便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也能守望住清高淡定的精神家园。《定风波》写于词人"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之
-
亲经患难知断杀:苏东坡的护生故事
-
作者:范文丽 来源:中国宗教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护生 乌台诗案 王安石 回忆说 朝政 监禁 变法 苏辙 心性
-
描述:忆说,"自下狱后,念己亲经患难,不异鸡鸭之在庖厨,不欲使有生之类,受无量怖苦,遂断杀。"经历世路辗转,尝过人间苦痛,
-
苏轼的慈悲胸怀
-
作者:大江东去 来源:晚报文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 激进式 乌台诗案 变法 苏东坡 领导岗位 友谊 司马光 陕西
-
描述:惇还站出来为苏东坡说情,说明二人努力回避或克服
-
历经磨难的超脱者:从宦海沉浮中看苏轼
-
作者:杨明清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宦海沉浮 人生境界 乌台诗案 人生意义 文人创作 中国文人 苏辙 王安石 徐行
-
描述:华横溢,仕途坦荡 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与弟苏辙随父亲到达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