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载美味话灌肠
-
作者:陶文台 来源:烹调知识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瓶梅》 《齐民要术》 《扬州画舫录》 猪小肠 宴席菜单 中华饮食 《周礼》 满汉席 干肠衣 文化史
-
描述: 中华饮食文化史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宫廷显贵的宴席菜单上,极少有肠类肴馔。商代成汤的美食中未列此物,《周礼》八珍亦不载;楚宫食单不见兽肠,西汉(车大)侄家食遗策百种美食无肠馔,隋谢讽《食经》、唐韦巨源《食帐》、宋司膳内人《玉食批》,明刘若愚《明宫史》、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载满汉席中均无肠类肴馔。
-
何等奇书《金瓶梅》
-
作者:宁望珵 来源:长寿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瓶梅》 《红楼梦》 《南柯记》 笑笑生 西门庆 冯梦龙 汤显祖 《石头记》 现代作家 脂砚斋
-
描述:“《金瓶梅》是《红楼梦》之祖,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来。”如此说来,不知会不会有一天“金学”盖过“红学”?·
-
历史优先性原则与小说史研究——评《中国言情小说史》
-
作者:元者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言情小说 中国小说史研究 优先性原则 《金瓶梅》 《如意君传》 文学史研究 中国古代 《牡丹亭》 汤显祖 《红楼梦》
-
描述:历史优先性原则与小说史研究——评《中国言情小说史》
-
明代的审美世俗化运动及其启示
-
作者:樊美筠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袁宏道 大众化 李贽 审美取向 通俗文学 世俗化倾向 “雅” 启示 《金瓶梅》 汤显祖
-
描述:学术界目前对审美大众化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大都偏重于将其当作一个给定的事实。然而,要深入理解当代文化中的审美大众化趋向,很有必要将其作为动态的历史过程来考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代的审美大众化乃是历史上的审美大众化的一种继续和完成。其实质是艺术与大众的关系问题
-
古籍中的饮食文化
-
作者:华献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饮食文化 《随园食单》 《齐民要术》 古籍 《易经》 《金瓶梅》 《清明上河图》 社会生活 《周礼》 文化内涵
-
描述: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把饮食列入文化艺术的范畴,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生理之欲,更要求色、香、味、形、器,甚至环境、礼仪、风俗等等全方位的审美、协调,同时还要求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紧密结合...
-
1994年的的随想(续)
-
作者:胡宗健 来源: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瓶梅》 魔幻现实主义 潘金莲 贾宝玉 弗洛伊德学说 自然人性 汤显祖 西门庆 社会性 1994年
-
描述:21.《金瓶梅》的贡献《金瓶梅》代表着小说意识的觉醒。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代,道德与欲望激烈冲撞,理性与人性剧烈冲突。一方面,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扼杀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人本应享有的自身权益遭到理学的
-
民族文化在刘绍棠作品中的积淀
-
作者:栾保俊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民族文化 作品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传统美德 孝敬父母 一丈青 《二度梅》 《金瓶梅》
-
描述:民族文化在刘绍棠作品中的积淀栾保俊作家的创作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传播者。作家的作品,不仅要有思想,有故事情节,有人物活动,还要有深蕴的文化内涵。好的作品,不仅使读者了解故事的结构,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活动、还能使读者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就如恩格斯...
-
明代反理学思潮与小说戏曲的兴盛
-
作者:许总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反理学思潮 《金瓶梅》 《三国演义》 汤显祖 《西游记》 神魔小说 戏曲 《牡丹亭》 长篇小说 袁宏道
-
描述:明代反理学思潮与小说戏曲的兴盛
-
明清小说世界独特的领悟——赵兴勤《明清小说论稿》
-
作者:严军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小说世界 世情小说 论稿 《金瓶梅》 小说家 创作心态 自由爱情 审美风尚 罗汝芳
-
描述:赵兴勤先生新著《明清小说论稿》出版了,这是他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体现了他对明清小说世界独特的领悟。 《论稿》显示了一种对明清小说的新颖开放的批评与研究眼光。这种眼光首先表现在对作家创作心态的关注与探讨及作家心理堂奥的发掘。它为明清世情小说
-
浅谈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课堂导语
-
作者:陆力 来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文学 课堂导语 《红楼梦》 《西厢记》 《西游记》 《儒林外史》 《金瓶梅》 汤显祖 《三国演义》 导入新课
-
描述:学生听讲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对此.笔者曾作过一些尝试,也有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