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关联理论视域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汪榕培英译《邯郸记》为例
作者:吴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文化负载词  《邯郸记》  最佳关联  翻译方法 
描述:的明示推理过程,有三方参与,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成功的翻译是在在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获得最佳关联。 《邯郸记》在汤显祖“临川四梦”中位居第二,地位仅次于《牡丹亭》。通过卢生的黄粱一梦,入木三分地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被称为是明代官场现形记。《邯郸记》英译本自 2002 年面世后,被《中华大文库》收录,在传播中国典籍文化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以《邯郸记》为研究文本,试图从关联理论视角对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将《邯郸记》中文化负载词分成五类,并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基本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中直接翻译包括音译、直译,间接翻译包括意译,替代和省略。作者通过对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结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以最佳关联为判断标准,根据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异同,对文化负载词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最终获得最佳关联和成功交际。 作者期望通过本文研究,对《邯郸记》的推广、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中国典籍的英译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微薄之力。
异体同构的古典文学精品:漫谈《邯郸记》与《金瓶梅》
作者:郑艳玲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记》  《金瓶梅》  人物  主题  叙事 
描述:《邯郸记》和《金瓶梅》两部作品在人物性格与命运、故事叙事模式与相关细节、作品主题及其悲剧意味等方面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但由于二者体制不同,其具体表现也就千差万别。
英译《邯郸记》选场(五)(英文)
作者:汪榕培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记》  英译  选场  英文  大连 
描述:英译《邯郸记》选场(五)(英文)
精神的漂泊与不朽之思的失落
作者:李丹阳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南柯记》  《邯郸记》  精神“无根”  生命意识 
描述:的是汤氏欲靠馆阁典制大文“立言”以求传世的不朽之思的失落。通过对汤显祖诗文戏曲的深层诠释,可以全面立体地还原其生命意识和精神历程。
论《邯郸记》
作者:郑艳玲  来源: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邯郸记》  世俗内容  文人体验  地域色彩 
描述:汤显祖的《邯郸记》加强了世俗内容和文人自身命运的体验,以及地域色彩的渲染,因而成为一部跨越时空依然余香缭绕的珍品。
从《南柯记》、《邯郸记》看汤显祖的佛道思想及情观
作者:Shen HuiHuang  来源:明道通识论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佛道思想  《邯郸记》  《南柯记》    汤显祖 
描述:及其佛道思想的形成,探索其家族渊源、师承交游、佛道活动对他的思想?发,最後第三部分再结合他的知名剧作《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二梦」),举其相关出目分析其中所寄托之佛道思想、各种人情世态,希冀寻绎出汤显祖对现实社会的理想向往或困境意识,并从中对汤显祖在此人生阶段所透显出的情观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难得一见的老生好戏
作者:吴敏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生  《邯郸梦》  《邯郸记》  人的本质  时事剧  汤显祖  人生 
描述: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
牡丹亭在哪里写成
作者:陈益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临川四梦”  《南柯记》  《邯郸记》  《紫钗记》  汤显祖 
描述:玉茗堂是一座怎样的建筑?玉茗堂果真是在临川沙井巷?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都是在这里写成的吗?
《紫钗记》:希望的春天之梦
作者:邹自振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  《紫钗记》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牡丹亭》  《牡丹亭》  《南柯记》  《南柯记》  《邯郸记》  《邯郸记》  哲学气质  哲学气质  形式表现  形式表现 
描述:的失落之梦,《邯郸记》是冬天的冰雪之梦,通过淳于棼、卢生的宦海沉浮,鞭挞了对“矫情”的贪恋。
简析《邯郸记》中的卢生
作者:郑艳玲  来源:邯郸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邯郸记》  《邯郸记》  卢生  卢生  被迫  被迫  晚明时期  晚明时期  矛盾  矛盾 
描述:汤显祖的《邯郸记》,以浪漫的梦幻为戏剧构成,寄予了作家凝重的警世之叹。其中卢生被迫选择婚姻、无奈求取功名、不得不屈从于权贵的命运浮沉,既是对晚明动荡社会的真实反映,也是汤显祖性格、思想矛盾在创作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