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浅谈我国图书、档案的形成
作者:刘昊  来源:云南档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档案图书  档案工作  《周礼》  甲骨文  国图  《说文解字》  档案保存  殷商时代  文献典籍  河南安阳 
描述:名称,大约始于周代,那时叫做“中”,《周礼》上就有“治中”的记载。当时由于用竹(?)和木版写文字,所以又叫“简牍”、“简策”。
《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论略
作者:梁光华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写本  《汉语大字典》  《说文》  《汉语大词典》  《周礼》  《说文解字》  《春秋传》  文献价值  《一切经音义》  木部 
描述:《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论略
论汉字的有理性及其实践意义
作者:军军  来源:天津商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有理性  汉字形体  《说文解字》  实践意义  拼音文字  体系性  汉字教学  创造性的成分  汉语  王安石 
描述:从许慎《说文解字》至今,汉字经历改革、简化的复杂过程而仍能维系自身形体的有理性,乃由汉字服务汉语的特殊使命使然。本文列举实例辨证地说明这一有理性特点在民族语文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蜀姜考─—《川味杂考》之二
作者:江玉祥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史记·货殖列传》  生姜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杂考  子姜  四川大学博物馆  《植物名实图考》  《说文解字》  周亮工 
描述:蜀姜考─—《川味杂考》之二
说“贰”
作者:黄彪  来源:云南教育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秋左传》  《说文解字》  古代汉语  《新华字典》  汉字  先秦文学  发展演变  语文工具书  《周礼  引申义 
描述:说“贰”
评王安石的《字说》
作者:程祥徽  来源:青海民族学院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字说》  许慎  文字改革  文字学  汉字  《说文解字》  儒法  字书  儒家 
描述:我国古代儒法斗争留下一条有益的经验:大凡政治上坚持革新、坚持前进的人,同时也是文字改革的促进派;政治上主张复辟、主张倒退的反动派,必然会阻挠文字的变革和发展。毛主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字问题的论战从来包含着深刻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内容。杰出法家
萌生古代测字术的文化背景
作者:杨昶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字学  汉字体系  《说文解字》  “六书”  万物有灵  文化背景  《字说》  文字符号  王安石  《说文》 
描述:字,让测字先生就字拆解求测之事。第二种形式在宋代以后出现得较多,它要求测字先生具有丰富的阅历和随机应变的本领。 测字中涉及的内容很杂乱,上到军国大事,下到家庭琐事,诸如改朝换代、国祚、年号、官司、命运、谋官、出行、生意、疾病、婚姻、农事、生育等等,无所不包。在我国古代,测字十分盛行,成为人们行事的指南之一,并且一直延续到20世纪。虽然就整体而言,测字是迷信的东西,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古代人类的文化走向和心态,故能出没于社会上层和民间;它有着自己的活动轨迹和承传路线,故其内在规律是可寻绎的;它在千百年的发展和变异中,形成了自己怪诞迷离的“理论体系”和纷纭繁芜的解拆模式,故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时而泛起,
释“大钟”
作者:牛龙菲  来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钟  双音钟  《说文解字》  中国音乐学  立象以尽意  商周青铜器  训诂学  无射  《周礼  民族民间音乐 
描述:释“大钟”牛龙菲1979年陕西扶风出土的"南宫乎钟",其甬上铭曰:"土(徒)南宫乎,乍(作)大钟,兹名为无昊(射)钟。"其中"大钟"一语,特别是其中""或""之一字,向未有确训达诂.今特为之考释,以说明其内涵深意。"大钟"之"",吉联抗、马承源、李纯...
“六书”研究的一次大胆超越——评钟如雄教授《汉字转注学原理》
作者:刘兴均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六书”说  汉字构造  转注  原理  《说文解字》  《周礼》  比较系统  语文学 
描述:六书”,他说:“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1](P.1720)班氏的定称不为今人所用,班氏的“六书”为造字之本的提法也颇受后人质疑。自《说文》问世以来,围绕“六书
“西”字本义释
作者:尚振乾  来源:古汉语研究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本义  许慎  《说文解字》  上古  郑玄  道理  古人  日落  日出  周礼 
描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西”字的说解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上古人就是以太阳出、没的方位来定东、西方向的,因此时辰的朝、夕与方位的东、西合而为一。日落之夕亦为西,日出之朝亦为东。《周礼·秋官·司仪》:“凡行人之仪,不朝不夕。”郑玄注:“谓摈相传辞时也,不正东向,不正西向。”《韩非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