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雱:一个早慧的才华四溢的思想家
-
作者:漆侠 来源:中国史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 《老子注》 《南华真经新传》 道德性命之学
-
描述: ,是了解这个早慧的才华四溢的思想家的重要著作
-
王安石的《老子注》探微
-
作者:尹志华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老子注》 理论特色
-
描述:关于先王有尚贤之迹而无尚贤之心的说法,则试图调和儒、道两家在“尚贤”问题上的不同主张。他还提出“圣人无我”的说法,意图约束帝王的个人意志。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阐述“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时,提出了“与时推移,与物运转”的思想,从而为他的变法主张作了理论铺垫。
-
王安石《老子注》补辑
-
作者:尹志华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老子注》 道家思想 蒙文通
-
描述:书集刊》第八期。后由其子蒙默重加核校,载于巴蜀书社2001年出版的蒙
-
王安石《老子注》著作年代考
-
作者:张建民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老子注》 著作年代
-
描述:作为研究王安石思想重要资料的《老子注》至今没有一个著作时间界定,影响着对王氏学术的评价与对北宋学术的真切认识。据考证,王氏《老子注》既不是作于嘉祐年间,也不是作于元丰年间,而应为王氏作于治平熙宁之际的作品。
-
北宋老学初探
-
作者:詹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文学 老学著作 心性学 苏辙 王安石 《老子注》
-
描述:人人相同,但人们总会为外物所蔽,为各种情绪所困扰,因而总会“失性”,在对峙生命“失性”的问题之下,就应该“复性”,而“复性”的手段最重要的在于认识到“无物非妄”,对事与物要“以无心遇之”,这样就能“物物而不物于物”,最终达到至人“足性”、“畅性”之境界,这个境界被描述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物来而能应”。本文还对这种“复性”说的构成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这种“复性”说是一种三教融合的形态。其中的“性”论基本上来自佛教,而修养论则多为禅宗止观说与庄子“坐忘”、“心斋”说的结合,其所追求的境界则多为庄学与先秦儒家所追求的境界的融合。 北宋老学除心性学特征外,也有一些其它风貌。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老子注就代表另一种方向。两者都以《老子注》来阐发自己的政治学说。其中尤以王安石对老子学说的改造最为引人注目。他实际是抛弃了长久以来“以无为本”,之说.标举“礼乐刑政”,在注老之作中体现了他的变法精神。同时的道士曹道冲则将内丹功法引入了注老之作中。 本文在附录中还探讨了二程理学对心性学的改造问题。认为二程理学在心性学的“性”论方面,对前此的心性学基本上是排斥;而在修养论方面有吸收有改作;在境界说上,基本相同。
-
北宋画学的“自然”观念及其官方思想背景
-
作者:周博 来源:美术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 画学 宋徽宗 王安石 新学 《老子注》
-
描述:中受到重视却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本文认为,首先画学就是在王安石思想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而当时的官方哲学——王安石的新学对于道家的重视与宋徽宗个人对于道家的推崇则构成了“自然”再次受到重视的理论背景,当时的《道德经》注释在思想上的延续体现了这一点。
-
王安石的“新政”和“新学”(上)
-
作者:邢贲思 来源:学习时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安石 新学 《老子注》 方田均税法 朴素唯物主义 哲学本体论 《楞严经》 唯物主义观点 《字说》 大地主
-
描述: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对于他的“新政”以及为之服务的“新学”,在当时以迄后世,都有不同评价。$$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卒于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父王益,中进士后曾任县、州一级的官吏。父亲
-
评朱元璋《御注道德真经》
-
作者:艾力农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注道 朱元璋 天地之理 唯物主义 《老子注》 圣人 田租 道德经 万物 王安石
-
描述:盛大帝国,中土在元蒙古贵族统治九十年之后,经济衰竭,社会紊乱,学术思想也呈现低沉状态。在这不长的时间内统治者主要是以南宋理学为思想武器,《朱注四书》已成为士子必读之书,儒、佛、道合流已成定局,各据势力,可以说唯心主义思潮占绝对优势,唯物主义著作甚为尠少。但在明代开国初期,也出现了一些具有
-
为学与为道之间:王安石《老子注》的价值转向
-
作者:蒋丽梅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子注》 价值转向 王安石 为学 《郡斋读书志》 《老子》 为道 晁公武
-
描述:王安石博闻广览,尤爱《老子》,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曾说"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司马光也说"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①,其所注《老子》,对王雱、陆佃、吕惠卿等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亦一代宗匠也"②。可惜王注《老子》仅前十一章原注尚存,其后注文已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