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树集》序
-
作者:杨向奎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历史地理 郁达夫旧体诗 曹雪芹 庶子 《周礼正义》 杨向奎 《人间词话》 阶级属性
-
描述:《老树集》序杨向奎里干兄的《老村集》内容主要可分三部:一为历史地理,二为人物考证,三为文艺,不属于以上三者的如《罗素和他的中国问题》等文更见其博学,为世人所敬佩。在历史地理方面,他的近作《安乐与孙武生地》一文,考证精切,可成定论。我曾经说,考证古人的...
-
大制作应是艺术上的“放大”
-
作者:徐俊西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制作 艺术现代化 小剧场 传统戏剧 舞美 新版 《红楼梦》 大场景 文化建设 重新构思
-
描述:新版《红楼梦》无疑是大制作。大制作,简单点说,会将原来很多方面作“放大”处理,例如舞美、音响等,这样做,能使艺术感比过去更强,更有生命力、震撼力。应该说,这是艺术现代化的一个发展趋势。从上海的文化建设方面来说,上海也需要这样的大制作。当然,艺术有艺术独特的审
-
《牡丹亭》与《红楼梦》——一次跨越体裁和时间界限的比较研究
-
作者:姚莽 来源:戏剧杂志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牡丹亭》 汤显祖 杜丽娘 贾宝玉 曹雪芹 艺术形象 比较研究 艺术方法 林黛玉
-
描述:《牡丹亭》与《红楼梦》———一次跨越体裁和时间界限的比较研究所取得的认识姚莽在现代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把《红楼梦》誉为“现实主义”的典范,而把《牡丹亭》誉为“浪漫主义”的杰作。其实,这两部作品虽然一则为小说,一则为戏剧,只要我们不为体裁和成见所囿,...
-
刘绍棠与肖洛霍夫
-
作者:郑恩波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肖洛霍夫 刘绍棠 《静静的顿河》 婀克西妮亚 葛利高里 人物形象 《红楼梦》 《夏天》 哥萨克 乡土文学
-
描述:刘绍棠与肖洛霍夫郑恩波一古今中外,凡成就卓著的作家,无一个不是先辈作家(包括他国作家)优秀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文学青年学习先辈作家的艺术经验和表现手法,甚至直接受到他们某部名著的启迪与陶冶,而使自己的创作大放异彩,成为新的历史时代的名家的事情,...
-
《玉茗堂四梦》与《红楼梦》
-
作者:邹自振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 《红楼梦》 汤显祖 曹雪芹 贾宝玉 林黛玉 宝黛爱情 《邯郸记》 杜丽娘
-
描述: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它是曹雪芹在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丰富的社会史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时也是吸取和借鉴了前代优秀文学的传统和成就的结果。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就曾给予《红楼梦》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与启示。
-
《古代“死”的别名》补遗
-
作者:吕友仁 冯好杰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红楼梦》 《左传》 陶渊明 礼记·檀弓 《文选》 王安石 《儒林外史》 《仪礼·丧服》 战国策
-
描述:《古代“死”的别名》补遗吕友仁,冯好杰王力先生《汉语史稿》在谈及委婉语(cuphemism)时说:“‘死’的别名为最多。”我们相信这话不错。但究竟有多少,恐怕一时还难以作出准确回答。清人梁章钜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浪迹丛炎》卷九《人死别称》条列举...
-
茫茫人事 游园一梦——《游园惊梦》浅析
-
作者:邵飞 来源: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园惊梦》 《红楼梦》 汤显祖 心理描写 “戏中戏” 心理活动 蓝田玉 白先勇 《牡丹亭》 现代意识
-
描述:茫茫人事 游园一梦——《游园惊梦》浅析
-
中国古代的“追星族”──诗痴书迷趣话
-
作者:韩望舒 来源:现代交际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中国古代 《红楼梦》 刘半农 书迷 星族 赵元任 罗隐 “临川四梦”
-
描述:中国古代的“追星族”──诗痴书迷趣话
-
茶文化与酒文化比较试说
-
作者:钟立飞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酒文化 茶文化 王安石 传统文化 《诗经》 酒器 《茶经》 《红楼梦》 刘邦 茶酒
-
描述:茶文化与酒文化比较试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钟立飞序言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热潮并不多,然而在这不多的热潮之中,却有酒文化热和茶文化热两股。这两股热的兴起,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自不必说,更有助于引导我们的国人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健康...
-
茶文化中的煎茶学问与茶具讲究
-
作者:王定隆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茶文化 煎茶 茶具 王安石 《红楼梦》 营养价值 《诗经》 《周礼》 肥沃的土壤 中国历史
-
描述:之官,《诗经》中也有“采茶薪樗”和“予所捋茶”的诗句,可见我国饮茶历史已逾2000年之久。西汉王褒在《僮约》里说:“烹茶尽具,铺已盖藏”,又记有“武阳买茶”的内容,这说明当时四川不仅已有饮茶习惯,而且茶叶作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