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文化与《牡丹亭》情节的形成
-
作者:杨秋红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鬼文化 鬼文化 《牡丹亭》 《牡丹亭》 戏剧形态 戏剧形态
-
描述:鬼文化包括鬼俗、鬼魂观念、鬼魂巫术等子系统,鬼文化对《牡丹亭》情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冥婚风俗是人鬼恋故事原型形成的基础,鬼魂及地狱观念是"梦"、"魂游"、"冥判"等情节单元形成的基础,画像巫术、姓名巫术等通魂巫术对于"玩真"、"叫画"情节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
共入临川梦中梦——试论陈寅恪先生的《牡丹亭》之杜丽娘“至情
-
作者:姜伯勤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寅恪 陈寅恪 《牡丹亭》 《牡丹亭》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描述:们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将昆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意义的认识。
-
也是一个志诚种——谈谈《牡丹亭》中柳梦梅的性格特征
-
作者:王荣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柳梦梅 柳梦梅 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
-
描述:人性的反抗。
-
心理芭蕾的成功尝试:解读芭蕾舞剧《牡丹亭》
-
作者:袁禾 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芭蕾舞 芭蕾舞 心理芭蕾 心理芭蕾 《牡丹亭》 《牡丹亭》
-
描述: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牡丹亭》以新的诠释和展现着经典名剧,引起了学业界的众说纷纭,无论从文本到音乐以及编排都存在着争议。但是该剧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首部心理芭蕾剧,其缜密的艺术构思、严谨的戏剧结构、简洁的舞台布景、典雅的服装设计、特色鲜明的音乐、优美协调的舞蹈,成为引人瞩目的焦点。
-
妙在离合之际:论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整编
-
作者:何博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剧本整编 剧本整编 戏曲现代化 戏曲现代化
-
描述: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整编标举只删不改的原则,既强化了爱情神话的主线,也遵循明清传奇点线结合、对照映衬的结构规律。其所谓全本并非原本,然与原本相比照,虽有离合,难免遗珠之憾,但大抵保留了精华之处,为古代戏曲经典的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值得重视的可能性。
-
女儿笔底女儿心:《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的女性立场
-
作者:郭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吴吴山三妇
-
描述:她们对《牡丹亭》之"情"的不同体悟,研究她们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
“青春版”视野下的当代戏曲生态
-
作者:张青飞 来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青春版 戏曲生态
-
描述:部青春版戏曲出炉。这一现象对当代中国戏曲生态产生了影响。
-
从《牡丹亭》传播看传统戏曲的传承
-
作者:尹丽丽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描述:《牡丹亭》经历了百年的传播和演绎,经历了全本、散出和改编本三种演出的形式,同时还经历了剧本结构、声腔、曲辞和表演的改编,传播方式的改变。这种传播丰富了戏曲舞台,同时也保护了古代的文化遗产。
-
“一体化”时代戏剧典籍《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
-
作者:赵征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英译 传播
-
描述:浪漫主义的爱情戏剧,而是贴上了"理想"、"自由"、"阶级"、"斗争"的标签。但是译者并非单一的生物体、
-
从互文性角度谈异化翻译策略
-
作者:王巧宁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化 互文性 互文能力 《牡丹亭》
-
描述:翻译策略的应用选择之中,重点讨论互文性与异化翻译策略固有的紧密联系。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作者将汪榕培的《牡丹亭》英译本作为研究个案,分析了在该译本中译者翻译技巧的具体运用,总结归纳了其翻译策略上的倾向,以期对从事古典文学翻译工作的译者有所裨益。 本文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作者对全文内容共分四章作以具体阐述。 第一部分是对互文性和翻译策略的理论探讨。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选题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要。时下文化研究是翻译实践中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作者认为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实践中策略的选择上用来保持原语文化特性是由翻译的本质所决定的。 第二章中,作者概述了互文性理论及翻译策略。自互文性理论问世以来,关于它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该理论本身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作者以该理论创始人克里斯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