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3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03
(1)
2001
(1)
1999
(4)
1997
(5)
1996
(7)
1995
(6)
1994
(2)
1991
(1)
1987
(1)
1986
(1)
按来源分组
中华文化论坛
(4)
孔子研究
(3)
周易研究
(3)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临沂师专学报
(1)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
寻根
(1)
相关搜索词
利欲观
魏伯阳
打官司
政治理想
科举制度
文学创作
程颐
注译本
易学思想
王安石
文艺本质观
孔子
毛奇龄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匈奴
变法改革
周世宗
唯心主义
《诗经》
孙诒让
孙奇逢
名胜
周易
名称
孔颖达
史料
首页
>
根据【关键词:《易》】搜索到相关结果
32
条
宋代经读之出新与弊端
作者:
任远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集注》
《孟子》
句读标点
《易》
经学
《书》
《史记》
《论语》
王安石
句读问题
描述:
宋代经读之出新与弊端
《周易》与古代经济政策
作者:
牛占珩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易》
古代经济
损上益下
经济政策
桑弘羊
《新唐书·食货志》
王安石
一条鞭法
《易》
常平仓
描述:
,使民不倦”的货贿流通观念。这些思想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也有着借鉴作用。
刘熙载《艺概》中的援《易》立说
作者:
黄黎星
来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熙载
《易》
《文概》
《周易》
《艺概》
文艺本质观
中国古代
“修辞立其诚”
文艺创作
创作主体
描述:
刘熙载《艺概》中的援《易》立说
六艺研究
作者:
刘奉光
来源:
青海师专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尚书》
《周礼
《史记·殷本纪》
《九章算术》
《礼记·乐记》
运筹学
《易》
靡靡之乐
《说文解字·序》
描述:
六艺首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智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以六艺为教学科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六艺又是...
毛奇龄与明末清初的学术
作者:
黄爱平
来源:
清史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毛奇龄
明末清初
《周礼》
《易》
《大学》
《四库全书总目》
西河
《洛书》
《仪礼》
《礼记》
描述:
毛奇龄与明末清初的学术
理学与经学
作者:
李禹阶
来源: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学家
《易》
今文经学
《孟子》
《周礼》
《春秋》
朱熹
《中庸》
《大学》
理学思想
描述:
理学与经学李禹阶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别具风格、特点的哲学思维形态。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以来以经学为形式的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本文就理学与经学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以就教于方家。一、理学的经学形式理学是适应宋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需要而产生的,又是...
汉末世风与郑玄经学
作者:
李健国
来源: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玄
知识分子
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易》
两汉经学
《三礼》
《周礼》
社会科学版
汉末
描述:
部分士族屈志求全,颂德献符
奇特的"焚如"之刑:《资治通鉴》所涉《易》文辑谈之一
作者:
铮甫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治通鉴》
《易》
《通鉴》
戊己校尉
匈奴
《周易》
王莽
《汉书》
《汉书·刑法志》
爻辞
描述:
奇特的“焚如”之刑──《资治通鉴》所涉《易》文辑谈之一铮甫《通鉴》记事:记叙王莽在连续"扰乱匈奴",与之构乱,屯兵匈奴边境,实行战争威胁、凌辱分化等行动以后,于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接受了匈奴新掌权的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须卜当提出的和亲要求,并派出了匈...
北魏孝文帝巧用《革》卦促进迁都:《资治通鉴》所涉《易》文辑
作者:
铮甫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北魏孝文帝
《革》
《易》
阴阳观
《通鉴》
《周易》
变法改革
封建社会
平城
描述:
中时迁都洛阳记叙尤详.本文拟对孝文帝利用《周易》革卦排除迁都阻力一事略陈管见。谋略与威权并用实现迁都大计《通鉴》在记叙了孝文帝拓跋宏在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等改革措施后,即行谋划将部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但是,考虑到反对迁都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强大,不便公开提出,“乃议大幸伐齐,故以胁众。”于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五月的一天召见群臣.“使大常卿王湛筮之,遇《革》。”孝文帝高兴地说:“‘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①朝臣部不敢说话,只有任城王拓跋澄仗着是皇帝的叔父,位尊权重,敢于廷争面折,因而提出反驳c退朝后,孝文帝单独召见了拓跋澄,首先解释了在朝堂上厉声作色的缘故:“明堂之事,恐入人竟言,记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让拓跋浪消了气,接着就开诚布公地说出了迁都的想法:“今日之...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经解序》注释(续五)
作者:
罗星明
来源: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纳兰性德
通志堂集
《春秋》之义
《周礼》
《春秋传》
《论语》
《礼》
周世宗
《易传》
《易》
描述: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经解序》注释(续五)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