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奶奶
-
作者:周好璐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奶奶 《惊梦》 牡丹亭 情思
-
描述:我的奶奶
-
昆曲《牡丹亭·惊梦》唱腔探析:兼对现存“主腔”论点的商榷
-
作者:王琳娜 来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惊梦》 《惊梦》 曲牌特点 曲牌特点 唱腔旋律 唱腔旋律 主腔 主腔
-
描述:穿于套曲各曲牌中,这种"骨干音型"就是昆曲的主腔,昆曲主腔除了全波形外,还有着许多变体,具体形式有倒影全波形、全波移位变形等。昆曲的唱腔就是通过这些主腔及其变体构成错综复杂但又有迹可循的旋律线,这是昆曲唱腔重要的旋律发展手法。
-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之《惊梦》个案浅析
-
作者:刘婷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汪榕培 《牡丹亭》 《牡丹亭》 《惊梦》 《惊梦》 译者隐身 译者隐身
-
描述:文章主要分析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的第十出《惊梦》,从译者显身的层面,探讨译本的翻译策略,并认为译文中存在的否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文质量。
-
如醉如痴演丽娘
-
作者:刘娜 来源:艺海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生命情怀 生命情调 《惊梦》 杜丽娘 汤显祖 山坡羊
-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用了整整五十五出的篇幅来演绎杜丽娘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生命情怀,充满着浓郁的生命情调。每当我在饰演杜丽娘《惊梦》一出时,从念、独白到唱【山坡
-
上昆《牡丹亭》再动手术
-
作者:张裕 来源:上海文汇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上海昆剧团 杜丽娘 张静娴 《惊梦》 现代剧场 精品工程 最新修改 柳梦梅 戏剧学
-
描述:本报讯“精品工程”验收在即,上海昆剧团的艺术家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对昆剧《牡丹亭》再动“大手术”。从4日起,《牡丹亭》自上月公演后又进排练场,本报记者从上昆团长蔡正仁处获悉最新修改方案:最初上、中、下三本中的下本将全部删去,全剧演到杜丽娘“回生”后即收场。原先在下本中主演杜丽娘、柳梦
-
新版赣剧《牡丹亭》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叶树发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学术研讨会 赣剧 新版 海盐腔 二十世纪上半叶 吸引观众 诗意化 《惊梦》 人性觉醒
-
描述:2003年12月23──26日,是短暂而平凡的 四天,但对江西戏剧界来说,却是不平凡的四 个日日夜夜。因为,江西师大推出的新版赣剧 《牡丹亭》于23至25号在江西最好的剧院── 江西艺术剧院公演三场;郭汉城、康式昭、王安 葵、叶长海、季国平、查振科、刘祯等专家、学者 专程来南昌观看新版赣剧《牡丹亭》
-
邮园奇葩《牡丹亭》
-
作者:吴伟忠 来源:中国商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柳梦梅 中国传统绘画 传奇剧本 《惊梦》 当时市价 邮票投资 艺术特色 戏剧艺术
-
描述:T99《牡丹亭》邮票于1984年10月3日发行,发行量为766万套。它取材于明代汤显祖的传奇剧本《牡丹亭还魂记》,故事描写了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偕侍女春香游园观景,回来后梦见一位少年书生柳梦梅,并与之相爱,梦醒后为相思所困,直至感伤而死。3年后柳梦梅赶考途经南安郡,发现杜丽娘自画像,深为爱慕。杜丽
-
让春香抱怨的是本什么书
-
作者:洪珏 来源:作文通讯(个性阅读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抱怨 《牡丹亭》 语文第四册 中学教科书 《惊梦》 《闺塾》 戏剧情节 审美享受
-
描述:人们观赏《牡丹亭》.都为《游园》《惊梦》两出戏而陶醉;同时,也喜欢看第七同《闺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也就是京昆舞台上常演不衰的《春香闹学》。戏里的春香天真烂漫,闹得迂腐刻板的先生陈最良无可奈何。妙趣横生的戏剧情节,伴随着演员优雅生动的唱和做,给人以难忘的审美享受。
-
张继青六十载昆曲人生
-
作者:韩冰 来源:瞭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张继 人生 现场表演 《牡丹亭》 北京大学 《寻梦》 《惊梦》
-
描述:4月12日晚,在北京大学“经典昆曲欣赏”的课堂上,74岁的张继青为现场300多位学生讲解昆曲旦角的表演。她现场表演了《牡丹亭》中《惊梦》《寻梦》的两支曲子,演唱、舞蹈动作一丝不苟,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
-
以虚为实与以实为虚——看张继青“三梦”演出有感
-
作者:王朝闻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艺术形象 朱买臣 心理特征 张继 演员 观众 《惊梦》 《牡丹亭》 心理内容
-
描述: 一 “成式表兄卢有则,梦看击鼓。及觉,小弟戏叩门为街鼓也。”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梦》里的这一条记述,表现了入梦者的听觉感受,可能通过想象而转化为视觉形象。或者说,梦境的形成往往有貌似偶然其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