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略论《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图学思想  《周礼正义》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古代科学  孙诒让  画法几何学  周代社会  战国时期 
描述:略论《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刘克明胡显章人类在认识并改造世界时,图或图象、图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图与语言、文字、公式一样起着信息传递的功效。人们经常用绘制在平面上的图形来表示事物的形状和运动的变化。研究图或图样基本理论和绘制技术的图学,是一...
卦象爻数源流考
作者:张其成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六十四卦  数字卦  《易经》  八卦  《周易》  源流考  大衍之数  周易研究  卦象  《周礼》 
描述:,“象”起源于卜,“数”起源于“筮”。“象数”是伴随占筮活动而产生的。占卜是中国上古社会比较重要的活动,至迟在公元前3000年就相当盛行了。迄今发现最早的占卜遗物是内蒙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卜骨,属鹿类动物的肩胛骨,有灼而无钻凿,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3350年左右(《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70页)。从山东、河南、陕西等地龙山文化遗址(约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发现的牛、鹿、羊、猪等肩胛骨卜骨,有的已修治,有的已有钻凿,表明我国新石器后期占卜活动已相当流行。(同上书,第192、260、437页)在被大多数学者认定是夏代文化遗存的齐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遗址,也都曾发现动物肩肿骨占卜实物①。齐家文化出土卜骨以羊的肩肿骨为主,一般都不钻不凿,只有烧灼的圆孔或痕迹;二里头文化出土的卜骨以牛、猪的肩肿骨为主,上...
两周教育之特点及联想
作者:杨汝福  来源: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代教育  学校教育  《周礼》  文武兼备  春秋战国时期  牧野大战  教育改革  六艺教育  《黄帝内经》  天癸至 
描述:两周教育之特点:官师合一、文武兼备、礼教为本、慎始敬终。联想:周代施教的科学性与现代施教的情况;周代教育的适应性与现代教育的适应情况;周代对师的要求与殃代对师的要求.
《诗》中之酒
作者:扬之水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  清酒  郑注  《周礼》  明水  日常生活  《周礼正义》  “制礼作乐”  酿酒  水化合物 
描述:《诗》中之酒
释“狂夫”
作者:国光红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狂夫  《周礼》  《周官》  《说文》  《诗集传》  语气词  小序  毛传  历史人物  有顾忌 
描述:释“狂夫”
为何“秋后大决”
作者:余泓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的时间  顺应天道  之为言  统治阶级  阴阳五行学说  生长规律  古代文学作品  哲学思想  我国古代  《周礼》 
描述:为何「秋后大决」余泓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秋后处决”“秋后大决”之类的词,这是为何呢?这主要是根据处决犯人的时间来说的。我国古代处决犯人的时间都定在秋季,所以叫“秋后大决”;由此,称管刑法的司寇叫“秋官”。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后执行大刑呢?...
“驿站”史话
作者:任俊荣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驿站  《旧唐书·职官志》  枢密院  《古诗十九首》  秦汉时期  《周礼》  驿马  “莫须有”  自然灾害  御史大夫 
描述:“驿站”史话任俊荣在古代,既没有电话、电报,又没有汽车、火车、轮船,更没有飞机,若有事情要通知、报告,那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建立驿站。据说,周朝的时候就设置了叫“遗人”的官员,专门掌握道路住宿食用的粮食,供应过往的宾客。《周礼》这部书上说:在都城以外通...
说《小雅·车攻》——《诗经》名物新证之二
作者:扬之水  来源:中国文化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经》  《周礼》  《石鼓文》  车马坑  文物  新证  考古研究所  《周礼·地官》  春秋大墓  战国时期 
描述:说《小雅·车攻》──《诗经》名物新证之二扬之水《诗》写行猎,有《虞》、《叔于田》、《大叔于田》、《还》、《卢令》、《》、《车攻》、《吉日》。国风诸篇,俱轻倩活泼,如《齐风·卢令》,言田猎,却绝不闻肃杀之音,唯以轻捷奔行的猎犬,引出悠长悠长的一阕短章。...
黄季刚的一句话
作者:姚彬彬  来源:鲁迅研究月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史记》  《新青年》  《文选》  陈独秀  《周礼》  《左传》  《汉书》  周作人  笔记小说 
描述: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北大感旧录(二)》记述了黄季刚的一件逸事!这话须还得说回去,大概是前清光绪末年的事情吧,约略估计年岁当是戊申(一九○八)的左右,还在陈独秀办《新青年》,进北大的十年前,章太炎在东京民报里来的一位客人,名叫陈仲甫,这人便是后来的独秀...
关于“儒”的原始意义的探讨
作者:郭玉良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原始意义  章太炎  孔子  甲骨文  徐中舒  郭沫若  儒者  《周礼》  胡适  文化教育 
描述:殷商时期的儒、西周时期的儒、春秋时期的儒,并可勾勒出儒的早期发展变化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