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礼》所见地方行政组织考察
-
作者:董巧霞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乡遂制度 地方行政组织 地域组织 行政组织职能
-
描述:中期以后,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并行的阶段。随着井田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历史的发展要求地缘组织的行政职能逐渐加强,最终形成了凌驾于宗族组织之上的权力机构,但宗族组织仍然在地方行政事务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三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地方行政组织体系逐渐确立的历史时期。在这个阶段中,井田制度逐渐瓦解,同时经过各诸侯国的改革,宗族组织最终退出了行政管理职能的历史舞台,以地缘组织为主的地方行政组织体系逐步确立起来。 《周礼》在“体国经野”的指导思想之下,以乡遂分治,确立了一个十分系统的地方行政组织体系。将《周礼》与其他先秦文献和古文字、简帛等资料相比照发现,其所言并非向壁虚造,而确是有其真实的历史依据。《周礼》作者以周王室档案为底本,参照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地方行政体制的实际情况,揉和了西周、春秋、战国各个阶段的地方管理体制,其中某些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甚至可以追溯得更远。《周礼》乡遂之中的各级地方行政组织基本都可以找到其原型。本文拟以《周礼》中所记载的地方行政组织为研究对象,考察各级地方行政组织在两周时期的发展脉络。并力图从《周礼》出发而又不囿于《周礼》,将视野放之于周代的大环境之中对地方行政组织进行系统地考察。 全文主要分为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回顾和综述本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本课题的写作缘由、研究空间、研究目标及研究思路等相关问题加以阐明。 第二部分:包括本文的第一章到第三章,对于《周礼》中所记载的乡、遂各级地方行政组织以及都鄙之中的丘和邑分别进行考察、研究,梳理各级地方行政组织的初期形态及其发展和演变,力图确立一个周代地方行政组织体系的发展脉络。 第三部分:包括本文的第四章到第六章,对地方行政组织的职能进行考察。 最后,结语将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作一总结,进一步阐述本文的研究结论。
-
《周礼》祭祀用玉考
-
作者:陈晓明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祭祀 玉器 考古发掘 考辨
-
描述:要性,并交待了本文的写作目的、结构和方法。第一章主要对《周礼》中记载的礼天、祀地过程中使用玉器的情况及所使用玉器的形制进行了考辨,证明了书中所列出的祭祀名目、祭祀方式和基本的玉器形制在先秦各时期都是存在的,只是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严整的对应关系。第二章主要对《周礼》中记载的祭祀祖先过程中使用玉器的情况及所使用玉器的形制进行了考辨,驳斥了部分学者享人鬼不用玉的观点,对书中提到的玉盛器和祼礼所用玉瓒的可能形制作出自己的推测。结论部分再次肯定了大多数学者对《周礼》创作于战国时代的判断,并从时代思想分析角度着眼把它的初创时代确定于战国时代末期。同时对当代玉文化研究中如何运用《周礼》当中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
-
《周礼》成书时代与国别问题研究——基于《周礼》所见若干制度
-
作者:李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成书时代 国别 地域特征 战国时期
-
描述:问题联系在一起,仅战国成书说就有齐国说、秦国说、三晋说等等区别。可以说,从未有过一部文献的时代及国别问题像《周礼》这样,歧见迭出,争论不已,且历久而不决。 《周礼》具有十分明显的理想蓝图的设计性质,这是《周礼》作者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化设计。虽然包括有作者的主观设计成分,但书中的各项制度与职官不可能都是凭空想象,作者或多或少参考了现实中的职官与制度。所以说,《周礼》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关于上古政治制度的资料汇编。鉴于《周礼》的性质,如要研究其成书时代问题,就需要从《周礼》的资料来源入手。而这些官制资料的来源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即“时代性”与“国别性”。本文的分析,即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 本文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七部分: 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周礼》成书年代的纠葛,以及研究现状。之后对前人研究《周礼》的角度与方法进行总结及分析比较,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从‘大宰’看《周礼》的成书时代问题”。《周礼》中的“大宰”与“冢宰”是同一职官的不同名称。《周礼》中的“天官冢宰”统率其他五官,地位最高,负责国家全面的政务。但在历史上,春秋晚期以后才出现与《周礼》所见“大宰”地位相类的统领政务的大宰。鉴于“大宰”(或称“冢宰”)在《周礼》职官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可以确定《周礼》成书时代的上限不会早于春秋晚期。 第三章,“‘秋官司寇’与《周礼》的时代”。通过对西周中期的季鼎、扬簋等金文资料的考释,认为这两篇铭文中的“司寇”皆非职官名称,而是动宾形式的动词短语。司法官吏“司寇”的设立时代甚晚,大致只能上推到西周末叶,且职位不高。春秋以后,司寇才成为重要的司法长官,接近于《周礼》所讲的刑罚由专人管理的情况,这说明《周礼》所反映的情况为东周的制度。从司法职官系统看,东周时期的楚、秦与中原不同,亦与《周礼》无关。而秦汉司寇的身份为刑徒,性质与《周礼》中的刑官司寇完全不同。《周礼》中司寇的身份与地位,反映了《周礼》作者采用资料的下限是战国晚期,而且没有采用战国时期的楚国及秦汉的职官资料。 第四章,“厩官制度与《周礼》的国别问题”。对春秋战国的“厩”及相关的职官问题进行讨论,以探究《周礼》所见马政职官及制度资料的来源。就目前所见材料而言,东周时期楚国、秦国马政官的命名原则基本上都与“厩名”有关,可称之为“以厩名官”现象。而这种现象仅见于楚、秦,不见于中原列国,也不见于《周礼》。鉴于此种史实,我们可以认为《周礼》所见马政职官资料的取材,从地域上说不会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和秦国,从时间上说亦不可能晚至秦汉。 第五章,“《周礼》所见‘都’的性质及来源”。是从地方组织体系的角度探讨《周礼》的时代与国别问题。在战国时期的齐、燕、三晋,以及秦汉时期,皆有“都”的建制,但各时期、各国别的“都”各有特点。而《周礼》所见之“都”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表明与齐国有关。 第六章,“《周礼》六官结构源流与形成研究”。从职官系统看,《周礼》六官没有表现出西周时期的“卿士寮”与“大史寮”两大职官系统,也没有反映战国时期的将相分职,它与春秋时期的官制体系更为相似。又从《周礼》六官名为“天地四时”看,它与战国文献中各类“因时设官”的职官设计方案有相通之处,只是各种典籍在具体设置上有一些差异。这类现象说明了《周礼》的结构设计与战国后期“因时设官”的思潮有关。 第七章,“结语”。总结各章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周礼》的成书时代及国别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
秦汉都城和陵墓建制的继承与变异
-
作者:梁云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都城 陵墓 秦制 汉制 《周礼》
-
描述:秦汉都城和陵墓建制的共性是主要的、内在的,个性是次要的、表面的。秦代形成的许多新特点,在汉代都被自然继承,然而汉代以后儒生的活动及儒家学说的高涨,又使汉代都城陵墓的规划更加模式化,更加符合《周礼》的要求。秦制是现实,周制是理想,汉制是二者的统一。
-
略论《周礼》的法学价值
-
作者:魏筌 来源:政法论丛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观法》 《读法》 “以礼防禁” “以刑纠民”
-
描述:法,仍有借鉴价值
-
关于“名物”的定义和名物词的界定
-
作者:刘兴均 来源:川东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物 名物词 《周礼》 “贾疏” 传统文献
-
描述:“名物”曾经作为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受到学人的重视。然对什么是“名物”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本文拟通过对先秦传世典籍有关“名物”的记载的分析得出“名物”的确切含义,弄清名物指称的特定范围,为名物词的系统研究奠定基础。
-
《周代史官文化》读后琐记
-
作者:赵锡元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代史官文化》 历史 《周礼》 许兆昌 中国
-
描述:可数的经学家、史学家 ,在其一生长达 70多年的研究、著述与执教过程中独树一帜 ,受业弟子满天下 ,因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学术集体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 ,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以前撰写博士论文时 ,本文作者只是从史官制度角度考虑问题 ,涉及范围不广 ,这次出书 ,作了较大改动、扩充 ,从文化视野观察问题 ,增加了《学术篇》等专章。此书博采诸家之长 ,集资料内容之多 ,范围之广 ,可以说把从前研究者所论及的方方面面 ,都包容在内。作者思想灵活 ,判断准确 ,读书得间 ,能独抒己见 ,发前人之所未发。《周代史官文化》全书共五章 ,除第一章《源流篇》 ,从文字学角度推论“史”字构形与史官的起源 ,和第五章《余论》所占篇幅很小。其余二、三、四等章 ,着重探讨了周代史官的群体 ,职名职事 ,史官职责 ,史官设置系统 ,职能结...
-
也说《周礼》“柴”与《楚辞》“些”
-
作者:蒋瑞 来源:中国史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柴 些 《周礼》 《楚辞》 殷商火祭
-
描述:,否认了《周礼》“柴”与《楚辞》“些”同义 ,否认了《楚辞·招魂》中“些”可能是“柴祀”之“柴”的说法 ,重申了《招魂》“些”只是一个语辞 ,认为在楚俗招魂中 ,“些”声音的运用比它本身的词义重要
-
《周礼》乐舞资料析探
-
作者:徐焱 来源:舞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 乐舞文化 《周礼》 周代 舞蹈史
-
描述:《周礼》乐舞资料析探
-
苗瑶民族的“祭鬼”与古代汉族的血祭比较研究
-
作者:刘付靖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苗族 瑶族 祭鬼 《周礼》 血祭
-
描述:苗瑶民族传统宗教中的祭鬼与汉语典籍《周札》中的血祭,在主要内容以及多种方言的读音上都有相似之处,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苗瑶民族的来源研究提供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