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5)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7)
按年份分组
2013(4)
2012(2)
2011(1)
2009(2)
2008(2)
2007(4)
2006(2)
2005(3)
2004(3)
1994(3)
按来源分组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其它(2)
中国哲学史(1)
书法(1)
孔子研究(1)
北方论丛(1)
滁州学院学报(1)
古代文明(1)
边疆经济与文化(1)
理论界(1)
“三礼”中的孝道思想浅析
作者:李岩  来源:理论界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仪礼》  《礼记》  孝道 
描述:中国的孝道始盛于西周,周人治理天下也已将孝道作为其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三礼”即《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儒家经典著作,它们的成书年代虽有争论,但其中所富含的孝道思想反映出孝道在西周的盛行,对后代孝道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礼”概说
作者:宁燕  来源: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礼”  《周礼》  《仪礼》  《礼记》 
描述:《周礼》、《仪礼》、《礼记》统称三礼。东汉经学家郑玄为之作注,又作《三礼目录》一卷,后世推崇,三礼之名遂流传至今。
皮锡瑞“三礼”学的今文经学观
作者:潘斌  来源:古代文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皮锡瑞  《周礼》  《仪礼》  《礼记》 
描述:之分。皮锡瑞治经重今文,并强调经学之微言大义,他对古礼多从礼之义的角度来认识。
论《周礼》和《仪礼》中贾公彦义疏的语法观
作者:程艳梅  来源:滁州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公彦  《周礼》  《仪礼》  义疏  语法 
描述:唐初贾公彦对《周礼》、《仪礼》所作的义疏涉及传统语言学的诸多领域,在语法方面也时有发明。贾公彦的语法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对实词和虚词的区分;二、对虚词的诠释;三、对实词活用的探讨;四、对句法的分析;五、对词序的调整。
《三礼》文学研究述评
作者:张庆利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仪礼》  《礼记》  文学研究  综述 
描述:《三礼》文学研究是20世纪后半叶及21世纪初期《三礼》研究的一个重点,在《三礼》自身的文学价值、《三礼》内涵的文艺思想、《三礼》与《诗经》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上,不断开拓新领域,提出新见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为学重《仪礼》与为术重《周礼》:扬雄与王莽古文经学
作者:解丽霞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扬雄  王莽  古文经学  《仪礼》  《周礼》 
描述:《仪礼》"与王莽的"托古改制"、"符命为治"、"重视《周礼》"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彼此"为学为道"与"为术为政"的不同经学目的,也折射出扬雄对王莽表面似是而非、内心坚定不移的批判态度。
翰墨旧事(三)
作者:斯舜威  来源:书法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师范学堂  《仪礼》  著名学者  胡小石  李瑞清 
描述:一九0六年九月,胡小石考取两江师范学堂预科,翌年二月插班入农学博物分类科,一次,学堂监督李瑞清亲自出题测试,题目撷自《仪礼》,胡小石父亲胡季石出于清末著名学者刘熙裁门下
周代聘礼研究
作者:张亮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周  春秋  战国  聘礼  《仪礼》  《周礼》 
描述:,从史的角度出发,对周代包括西周、春秋、战国各个时期聘问礼的施行情况做全面的考察。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辨证地看待聘问礼在周代的演变,进而以史验经,对礼书的史料价值进行相应判断。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对聘礼做准确的界定,探讨聘礼的起源及其在殷商时期的发展。聘有访问、问慰的意思,有婚姻嫁娶的意思,还有聘请、招请的意思。本文所讨论的聘礼,主要取其访问之义。聘字另两种释义,也揭示了聘礼的渊源与变化。礼的起源问题非常复杂,迄今尚无定论,关于聘礼的起源,交往说仍是目前最具启发和说服力的说法。两周时期,聘礼是天子、诸侯等政治实体之间遣使交往之礼,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天子聘诸侯、诸侯聘天子与诸侯互聘。聘礼的典型特征是有使者往来其间,出聘目的一般为结友好。甲骨及西周金文材料中凡于此特征相类者,我们均视之为聘。殷商甲骨卜辞中“使人于某”的占问,可看作是商代的聘事,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商代聘礼的情况。卜辞材料显示,殷商时期,聘礼已得到充分发展,商王朝和方国诸侯之间有聘使往来,但聘使在商代聘问活动中的作用并不显著。第二章,据金文材料讨论西周时期聘礼的实施。西周时期,聘礼的主要内容是天子聘诸侯,其事在金文中常用省、宁等表示。王后和王室大臣也可遣使聘问诸侯。诸侯遣使聘问天子的情况并不常见,诸侯多亲自前往宗周觐见天子。诸侯之间的互聘活动也不显著。周王与异邦小国之间有使者互访,但小国之君仍要来周觐见。西周时期,殷见礼是天子与诸侯之间一种比较特殊的遣使交往方式。殷见礼一般是天子派大臣到成周或诸侯国某地召集一方诸侯举行集会之礼。殷见礼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变礼。金文所见西周殷见礼与《周礼》中的殷见、殷国等礼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新出霸伯盂铭文中记载的傧礼、赠礼、贿礼等接待宾客的礼仪与《仪礼·聘礼》基本相合,说明西周早期宾礼已经相当齐备。两者在仪节过程、所用礼物及礼节具体程序上仍存在若干差异,表明西周时期礼仪尚未完全定型。第三章,分析春秋时期聘礼的特点及发展轨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五霸更迭,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聘礼十分稀疏,在政治上也不占重要地位;诸侯之间的聘礼日益频繁,且深受霸主政治的影响。春秋前期,聘礼主要发生在邻国之间。春秋中期,诸侯往聘霸主是聘礼的主要内容,聘以致贡赋的局面逐渐形成,聘礼演变为霸主经济剥削的工具。春秋晚期,随着霸业的衰落,诸侯之间的聘问活动明显减少。春秋时期,诸侯聘问施报之不平衡是此时期聘礼的主要特点,大小国之间受聘多寡及施报聘币丰薄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也最终导致了聘礼的衰亡。春秋时期,聘礼有着重要的政治调节作用,聘问活动客观上也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春秋时期,行人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行人多由卿大夫充任,主要职掌出使诸侯、接待来使、应对宾客等外交事务,其外交活动的成败往往关系国家之安危,因此行人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及职业素养。第四章,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聘礼的仪节内容进行考证。聘礼仪节繁缛,《聘礼》经文依行礼时序可划分为五个部分,33个小节。《聘礼》中礼仪的制定遵循尊卑、谦敬、由便等原则,反映了《聘礼》的编纂受到儒家尊尊亲亲伦理思想的影响。将《左传》所记聘礼仪节与《仪礼·聘礼》相比较,可以发现有些仪节二书的记载相同,仅有详略之异,此类仪节可从经传互证的角度互相发明,可见春秋时期聘问之礼的基本步骤与《聘礼》相符。有些仪节二书记载不尽相同,甚至有互相抵牾处,此类仪节可作为反证以明其确实存在,其不同主要由于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违礼僭越所造成。还有些仪节二书往往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对此则要作具体分析,以探求其原因。比较的研究表明《聘礼》确实经过儒家学者整齐划一的编排,并掺入了理想化的成分,但其撰作确有史实依据。第五章,探讨《聘礼》中出现的职官。聘礼在周代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宾主双方为聘礼而动员的职官众多,这在《聘礼》中有集中体现。《聘礼》记诸侯大聘之礼,属诸侯礼,因此所记职官多为诸侯之臣,同时聘使和主国卿大夫的家臣也多参与行礼。《聘礼》所记职官职掌多与《周礼》同名职官相合,也可以在《左传》、《国语》等史料中寻得其历史渊源,特别是《聘礼》以宰为公臣之长的官制体系与《周礼》中的职官系统相合,也接近春秋早期鲁、宋等诸侯国官制的特点。第六章,探讨《周礼》中的朝聘制度,并对《周礼》宾礼类职官加以梳理。《周礼》对于朝聘礼制的记述非常完备,且体系谨严。天子聘诸侯有存、覜、省之礼;诸侯聘天子有时聘、殷覜之礼;诸侯朝天子则有四时常朝与会同之礼,其中四时常朝依行礼时间又有朝、觐、宗、遇之别,会同之礼又分为时见、殷见、巡守、殷国四种类型;诸侯之间也有往来朝聘之礼。《周礼》书中保存了一定的周代礼制,也包含有作者的理想化成分。《周礼》对掌宾客事务的职官记载颇为详备,职官众多且职责明确。第七章,探讨战国时期聘礼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关系的调整与变化,聘礼在诸侯交往过程中的作用减弱,聘礼已不再经常举行。战国铜铭及简牍材料中仍有以聘问之事纪年者,说明聘礼的影响犹在。七国之间的使臣往来十分频繁,各国仍普遍设有行人之官,使者则多由纵横雄辩之士担任。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更加复杂多样。战国时期的外交礼仪继承了春秋聘礼的基本仪节,但也出现带有时代特征的新变化。
孔颖达《礼记正义》研究
作者:陶广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礼记》  《周礼》  《仪礼》  郑玄《礼记注》  孔颖达  《礼记正义》 
描述:孔颖达《礼记正义》研究
明代三礼学概述
作者:张学智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代  礼学  《仪礼》  著作  三礼  周礼  礼记 
描述:明代礼类著作较易、诗、书类著作为少,其中关于《仪礼》的著作尤少。三礼之属,《四库》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记分述,重点在前三类。本文就前三类中较为重要者概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