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的情节设置分析
-
作者:周鑫玉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情节设置 “情”与“理”
-
描述:充分体现了作为“至情”化身的杜丽娘对于“理”的反抗,突出了作品主题。
-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冲突之比较
-
作者:乔丽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抽象环境 抽象环境 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 意志 意志 行动 行动 “情”与“理” “情”与“理”
-
描述:《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自由爱情与封建势力的戏剧冲突展开,在“情”与“理”的矛盾中发展,主人公的自由意志通过自觉行动表现出来。但主人公所处的规定情境不同,戏剧冲突在规定情境具体化过程中的发展方式就不同,情节就有缓急之别。由于戏剧冲突发展方式的不同,导致两剧结局的不同。
-
汤显祖剧作的评价
-
作者:金登才 来源:戏剧、戏曲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南柯记》 杜丽娘 《邯郸记》 柳梦梅 “情”与“理” 卢生 封建社会 《牡丹亭题词》
-
描述:惑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南柯记》、《邯郸记》是汤显祖晚年之作的说法,可是,从《牡丹亭》写定到《邯郸记》问世,其间只有三年,距一六一六年汤显祖逝世还有十五年,所谓是晚年之作很难成立。一个作家在同一个时期写的作品,有些进步、有些落后,这并不是罕见的艺术现象,假如“二梦”是消极落后的,倒也不必硬把它们说成是汤氏的晚年之作。
-
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读《牡丹亭》随想
-
作者:周昌亮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识” 《牡丹亭》 汤显祖 “情”与“理” 杜丽娘 爱情剧 封建礼教 作品 创作主体 个性解放
-
描述:原因.本文试图透过对具体作品的剖析,进而把握作家的主观世界;试图用今天的观点来阐释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
明代戏曲的社会功能论
-
作者:吴双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功能 教化说 汤显祖 明代戏曲 主情说 戏曲艺术 “情”与“理” 讽谏说 儒家文艺思想 戏曲创作
-
描述:会秩序为封建政治服务的功能。教化说,源于先秦孔子的儒家文艺思想,《诗大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教化说的中心是强调文学艺术为政治教化服务。既然戏曲同诗歌一样具有教育感化人,激发审美感受的作用,那么,把戏曲作为安邦治国的工具,主张戏曲创作应为维护封建道德和封建统治服务,正是传统诗教中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的儒家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