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乌台诗案”是王安石所为?——对李国文先生《乌台诗案》一文
作者:张崇信  来源:许昌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台诗案”  王安石  苏试 
描述:1997年第 3期《随笔》杂志发表的李国文先生的《乌台诗案》一文 ,关于“乌台诗案”与王安石的关系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等问题与史实不符 ,有关结论也就难免主观臆断之嫌
乌台
作者:娄可树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台诗案”  中国  御史台  监察机关  李国文  开封市  王安石 
描述:地名。他先在《中国文人的活法“·城东不斗少年鸡”》一文中说“:乌台是都城开封御史衙门所在地”。接着又在《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王安石之死》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乌台是宋代开封御史衙门所在地,由于那里有几棵大树,乌鸦营巢于上而得名。”足证他一直没发现,他对“乌台”的理解是错的。其实“,乌台”之典一出,就被人们不断运用,读书人不该弄错。北周庾信《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月落将军树,风惊御史乌。“”御史乌”用的就是这个典故。唐中宗《授杨再思检校左台大夫制》“:宜分务于鸾扃,俾效能于乌署。”又《授苏右台大夫制》“:乌台峻秩,望总铁冠,苍佩崇班,咸高石室。”制中左右台大夫即指御史台的两个官职。乌台、乌署均指御史台。苍佩,则典出汉书,因御史大夫“银印青绶,佩水苍玉”,故云。杜甫《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乌台俯麟阁,长...
试论“乌台诗案”对苏轼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作者:李继华  来源:周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台诗案”  苏轼思想  王安石变法  黄州时期  思想及创作  《续资治通鉴》  儒释道思想  王夫之  苏轼诗歌  文学创作 
描述:以为:“乌台诗案”是苏轼政治上不成熟的产物。唯此,乃造成他一生的第一次跌荡,从而造成他思想及创作的质的飞跃。笔者拟从“乌台诗案”前后苏轼思想的变化来探讨“乌案”
有话还须好好说:与李国文先生论苏东坡
作者:张耀杰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吕惠卿  李国文  东坡  “乌台诗案”  太皇太后  司马光  变法派  反对派  文字狱 
描述:有话还须好好说与李国文先生论苏东坡张耀杰查阅资料之余,在图书馆翻看了为笔者所喜欢的两种刊物——《文学自由谈》和《随笔》,自然也拜读了与笔者正要着手研究的课题有直接关系的两篇文章——《苏东坡的最终流放》和《乌台诗案》。拜读之余,笔者颇感惊诧,惊诧之余,...
忧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苏轼
作者:王振泰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研究  王安石  讨论会  陆游  爱国诗人  杭州  “乌台诗案”  自为  墓志铭  诸葛亮 
描述:载之下,生气凛然.”全国苏轼研究会于杭州将举行第五次讨论会,笔者作为一个香苏者,特以本文而献之.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
作者:沈松勤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台谏制度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文字狱  御史中丞  “乌台诗案”  苏轼  新旧党争  侍御史  谏官 
描述: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沈松勤《宋史》卷三九○传论有“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之说。作为一种监察制度,北宋台谏在巩固君主集权的过程中,确曾起过积极作用;台谏对北宋学术文化的繁荣所起的促进作用,近来也为人们开始认识①。但这仅是一方面。由于台谏有与生俱来的封建专...
苏轼诗歌创作的分期问题新探
作者:方然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诗歌  分期问题  《题西林壁》  思想情绪  王安石变法  陶渊明  黄州  《冷斋夜话》  苕溪渔隐  “乌台诗案” 
描述:苏轼诗歌创作的分期问题新探方然学术界历来十分重视苏轼诗歌创作分期问题的探讨,然而众家持论多异。苏辙以为:苏轼“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谪居于黄(州),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又说:“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①大抵以苏...
苏轼宜兴买田事考辨
作者:曲德来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苏武  买田  元丰  熙宁  王安石新法  团练  “乌台诗案”  常州  出处大节 
描述:苏轼宜兴买田事考辨
浅谈苏轼的世界观
作者:王治业  来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思想  佛老思想  性格特质  王安石  佛道思想  “乌台诗案”  儒家思想  建功立业  世界观  处世哲学 
描述:浅谈苏轼的世界观王治业一据史料记载,苏轼初次进行科举考试,就上了二十五篇《进策》,这些文章代表了苏轼当时的政治主张,在《策略》中,他分析了当时形势的危急及原因,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的政治观点虽然是从维护宋王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但从这里不难看出,...
关于写信
作者:陈四益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清照  周作人  朱东润  历史小说  神怪小说  版本问题  王安石变法  无法弥补  修改意见  “乌台诗案” 
描述:件,到头来反没有及时退回;甚至收到了朋友的赠书,也常常忘记了致谢的复函。及至逢到扫除,清理案头旧信,才发现欠下的许多信债,已成“死账”,对作者、对读者、对朋友,都是无法弥补的深深遗憾。每到这时,才感到前辈先生们待人的真诚和处事的认真,单写信一事,便令人钦敬。 赵景深先生和朱东润先生都是我的老师。在学校时,除了听课,请益无多,倒是毕业之后,每有问题写信求教,总能及时得到谆谆教诲。手头还留有赵先生的一封信函,信头上注明的时间是1982年5月10日。从信中说“七日来信收到”来看,是对我七日去函的回复,那时我在长沙,寄信到上海,路上总要走两三天。先生的复函不是当天就是隔天回复的。我的去信问到《前后七国志演义》的问题,觉得前后两部风格迥异。先生的回答极为扼要,但对问题的症结解说得明明白白。他说,“前、后七国志是硬凑在一起的。前者是神怪小说,后者是历史小说;前者明人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