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33)
图书(35)
报纸(9)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48)
地方文献 (25)
地方风物 (3)
宗教集要 (3)
按年份分组
2014(12)
2013(17)
2011(15)
2009(13)
2008(15)
2006(13)
1999(18)
1997(14)
1996(14)
1986(3)
按来源分组
语文学刊(3)
兰台世界(2)
中学政史地(初中历史)(1)
百科知识(1)
南都学坛(1)
今古传奇(武侠版月末版)(1)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1)
小星星(作文100分)(1)
浙江学刊(1)
博物(1)
相山公园游记
作者:暂无 来源:淮北晨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小记者们相山公园内感受秋天。 学校通知我们明天秋游。耶!可以痛快地玩喽!第二天早上,我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向着相山公园前进。一路上,我们走过了刘开渠纪念馆,又越过了人工湖,进入了一片森林,好像是传说中的“圣骑森林”。树木很多、很高大、很茂密,阴森森的,我连大气都不敢喘。终于走出了“圣骑森林”,见到了
聚相山游记
作者:暂无 来源:淄博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星期六,晚报组织我们小记者们去聚相山,在车上,一边听着老师讲述关于聚相山的故事,一边欣赏这一路的风景。 不知不觉中聚相山已到了。景区的叔叔给我们描述了聚相山的大概情况,以及相聚山的由来。然后,我们一起来到了雪獒园参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只雪獒,雪獒是全身雪白的藏獒,藏族人认为雪獒高贵吉祥、聪明、
马头山游记
作者:暂无 来源:延安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烟招和 马头山位于志丹县永宁镇松树坪村,距离县城40余公里,山脉呈南北走向,长约3公里,宽约0.7公里,海拔1563米。其山梁南高且宽,北缓并窄,形似马首,故称之谓马头山。 从前,马头山的扑朔迷离一直在民间的传说里,出现在文献里,也只不过是廖廖几笔而已。自从这里发现了我国迄今已知
黄堂宫游记
作者:暂无 来源:经济晚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我的家乡位于江南水乡——松湖,是割舍不断的乡村情愫,使我对家乡的山水风物常有一种亲切感,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话,要说说家乡松湖。 而要说松湖,当然就少不了说说松湖的黄堂宫了。 从松湖镇的老街出发,约略行驶5华里处,有一处香火常年鼎盛的道观,这就是道教底蕴深厚,被称为“松湖文化景观”的黄堂宫。这里幽
走读王安石《鄞县经游记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徐敦立 我们与王安石庙的不期而遇是在一个叫下水的小村子。 那天与朋友相约,到东钱湖边一个被驴友广为称道的饭馆吃饭。一边尽是浩渺的水波湖光,一边尽是茫茫的田野山色,车子顺着东钱湖的沿湖公路迤逦开去,总也开不到头。王安石治理水患不正是在东钱湖边吗?王安石庙不是也在东钱湖边吗?于是东钱湖的烟波浩渺、东
汤显祖:中国古代难得的“人性”官员
作者:暂无 来源:南鄂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接到被贬奏折后,汤显祖先从南京回家乡临川小住,一场疟疾将他折磨了4个月,迫于皇命,他拖着刚刚康复的身躯,长途跋涉南下徐闻。 徐闻地处雷州半岛最南端,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都非常恶劣。据康熙《雷州府志》记载,徐闻“白日不朗,红雾四障”,荒野里充斥着吓人的鳄鱼和大狒狒;而且三面临海,东有倭寇侵扰,西有交趾(
昔人黄鹤皆西去唯留诗赋叹古今——黄鹤楼游记
作者:暂无 来源:滨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张海鹰(无棣) “江南三大名楼”之所以“几兴废,终不灭”,得益于三篇千古诗文:滕王阁得益于王勃的《滕王阁序》、岳阳楼得益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黄鹤楼则得益于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
明代书家聂大年
作者:赵智强  来源:中国商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二级文物  书画鉴定  《明实录》  七言诗  赵孟兆页  吏部尚书  书法成就  中国古代  明代中期  《明史》 
描述:明代中期以后,书法从宫廷庸俗的台阁体风气,逐渐转向文人书卷风气,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如聂大年、陈献章、李东阳、王守仁等人。$$聂大年(1402年至1456年),字寿卿,明代临川(现江西抚州)人。据史料记载,他博通经史,工诗,他曾作“镜中白发孰怜我,湖上青山欲待谁。”诗句赠送好友吏部尚书
义乌做谱先生王益均最后的木活字印刷家
作者:胡国洪 许中华  来源:金华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  印刷史  义乌市  四大发明  宗谱  中国古代  家谱  排版  佛堂 
描述:义乌市佛堂镇光明村,一座清朝的五孔石拱桥安静地坐落在村口,与桥下静静流淌的溪水一起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这个村庄的风雨沧桑。在一位年长村民的指引下,转过古旧的巷道,一幢泥砌的老房子出现在我们眼前,长年的日晒雨淋,使老屋的墙面已经坑洼不平,连夹杂在黄土中的石块也已裸露在外。村民告诉我们:“这就是做谱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