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475)
期刊文章(1452)
学位论文(41)
会议论文(40)
图书(2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875)
非遗保护 (55)
地方文献 (54)
红色文化 (14)
才乡教育 (13)
宗教集要 (9)
地方风物 (7)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437)
2013(323)
2010(280)
2009(249)
2008(229)
2006(124)
2005(62)
2003(84)
1991(16)
1984(19)
按来源分组
东坡赤壁诗词(18)
渭南日报(4)
中国质量报(3)
钟山(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石油知识(1)
科普研究(1)
机电兵船档案(1)
西安档案(1)
现代妇女(1)
心中有,才能赢得——记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何涛
作者:李静  来源:南宁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一位名人说:“谁孩子,孩子就爱她。”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何涛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并被孩子们爱着的好老师。 何老师的班上有一个孩子,苍白的小脸,瘦弱的身体,小朋友玩游戏时,他总是站在一旁看,很少
昆曲名家孔萍无锡演绎《牡丹亭》
作者:张月  来源:江南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上周末,江苏省昆剧院昆曲名家孔萍在万和公益剧场为锡城观众上演了精彩的《牡丹亭》。扮相秀丽、唱腔委婉的孔萍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间把杜丽娘这一艺术形象诠释得入木三分。昨天,孔萍接受本报专访
浙昆版《牡丹亭》历经“前世今生”今年元宵节“为重生”
作者:暂无 来源:钱江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2月20日、21日元宵节期间,浙江昆剧团将在浙江胜利剧院上演雪藏七年的全本昆曲《牡丹亭》,两个晚上,一天演上部,一天演下部。与浙昆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的《公孙子都》完全相反,一洗杀气之后的《牡丹亭》,从服装到演员眉梢眼角,都透着江南“春梦”的柔软旖旎。 《牡丹亭》对时下的观众并不
像昆曲一样去 ―――从《牡丹亭》看昆曲爱情欧阳宜准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南大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再次捧起汤显祖的 《牡丹亭》是因为王力宏的一首 《在梅边》,现代快节奏的rap与古典昆曲“不在梅边在柳边”的旋律结合,心中竟有一种说不出的暗涌在翻腾,也许就像歌词中写的:“生活太忙乱,没有时间在那里看十九个小时,看一曲《牡丹亭》。”而所谓的“忙乱”,在“乱”不在“忙”。这个社会赋予了我们太多的浮躁,
播洒的阳光——退休教授刘绍川助学记
作者:赵鹏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校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的诗句在刘绍川教授的身上得到了真切的体现。如今年过七旬的刘教授没有像同龄人那样安享晚年,而是始终不曾放弃工作,退休十多年来,从最初应聘到报社“打工”到在校内担任兼职组织员,他先后受聘于四家单位,至今仍无论寒暑每天都坚持工作。 是什么样强烈的信念支持着这样一位老人
王谦:洒向草原全是本报特约记者安金友
作者:暂无 来源:通辽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长途汽车站,一位老人刚走进车站,就被一群青年学生围了起来,“王伯伯”、“王老师”叫声此起彼伏,老人不迭声地回应着,眼里写满了慈爱,他叫王谦,一个执法者、一名辅导员、一位播者。 作为执法者
王益民:用点亮芳芳求学路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德清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王益民(右)向李芳芳(左)送上助学款 李芳芳(中)的求学路将更加平坦 □记者姚海翔文/图 11月1日,老天已显现了“变脸”的征兆,“立冬”的脚步逐渐临近。而的初阳却给德清综合高中的李芳芳带来了
情暖边疆传大吴宏文
作者:暂无 来源:泰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吴宏文,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长。吴宏文审判业绩优良,所办案件无一错案。2011年援疆工作期间,他克服着思乡之寂寞以及饮食生活不习惯、语言沟通障碍等困难,充分发挥自身业务特长,为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当地审判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树立了江苏法官的良好
吴宏:用开启生命第一扇窗
作者:李素梅  来源:徐州矿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作为一名妇产科的医生,十七年的时间,她见证了成千上万名新生儿的诞生;十七年间,她也把和温暖无私地送
,并坚持着 —— 宁波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十五年工作回眸
作者:暂无 来源:黔东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今年是中央决定宁波市对口帮扶黔东南15周年。15年来,宁波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动感情,真给力,扎实开展帮扶协作工作,有力促进了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甬黔两地情同手足、亲如一家。 为了中南海的嘱托 党性良心爱心,凝聚成一颗责任心——  时间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八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