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067)
报纸(626)
学位论文(167)
图书(155)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22)
地方文献 (23)
文化溯源 (2)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3(426)
2011(489)
2009(430)
2005(248)
2002(220)
1999(202)
1994(204)
1984(102)
1981(58)
1979(36)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9)
语文天地(42)
语文知识(36)
语文学习(12)
中华书局(2)
文艺生活(2)
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1)
作文之友(小学阅读版)(1)
中国医疗保险(1)
安徽消防(1)
古典诵读: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作者:暂无 来源:陇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
王安石写春节最有气氛 朱伟祥
作者:暂无 来源:茂名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春节将近,偷闲在书房为朋友撰写新春对联,寻章摘句间,读到王安石颂春节的诗词,不读则可,一读兴趣大发,落笔成文。宋代诗人中,王安石是数得着的大家之一,他的诗词,至今很多仍在被人诵读流传。如“春风又绿江
不能把人当牲口使 王安石为何拒绝坐轿子:
作者:暂无 来源:民族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轿子古称肩舆,这种用人来抬人的交通工具,在《史记·夏本记》中已有记载。但在远古,轿子只是非常有身份的人在非常必要的时候(譬如大禹治水走遍全国)才偶一用之。汉唐之际轿子仍不常见,我们从史书上可以看到,即使是高官贵族也还是骑马或乘坐马车。到宋代轿子就相当普及了,当官的通常都坐它。轿子的鼎盛时期是明
王安石拒绝坐轿子不想把人当牲口使
作者:暂无 来源:南国都市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轿子古称肩舆,这种用人来抬人的交通工具,在《史记·夏本记》中已有记载。但在远古,轿子只是非常有身份的人在非常必要的时候(譬如大禹治水走遍全国)才偶一用之。汉唐之际轿子仍不常见,我们从史书上可以看到,即使是高官贵族也还是骑马或乘坐马车。到宋代轿子就相当普及了,当官的通常都坐它。轿子的鼎盛时期是明清两代
王安石自视甚高:诸葛亮没造就只配隐居隆中
作者:暂无 来源:农村大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相关资料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河北安平发现王安石女婿题诗刻石
作者:暂无 来源:平原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新华社石家庄9月11日专电(王晓岩李海菊)河北省衡水市文物管理处近日在整理碑刻文物资料过程中,在安平县发现一方吴安持(北宋宰相吴充之子、王安石的女婿)题诗的宋代刻石。 此次发现的吴安持题诗刻石为青石
王安石拒绝坐轿子:不能把人当牲口使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法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轿子古称肩舆,这种用人来抬人的交通工具,在《史记?夏本记》中已有记载。但在远古,轿子只是非常有身份的人在非常必要的时候才偶一用之。汉唐之际轿子仍不常见,我们从史书上可以看到,即使是高官贵族也还是骑马或乘坐马车。到宋代轿子就相当普及了,当官的通常都坐它。轿子的鼎盛时期是明清两代,无论是谁有钱都可以雇
王安石传百年后再版系梁启超作,首推白话版本
作者:暂无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908年,距离戊戌变法失败的1898年,过去了整整10年,36岁的梁启超,写下了《王荆公》。100多年后,该书易名《王安石传》,近日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首次推出白话文版本。 在《王安石
琴台客聚:王安石變法之路難行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宋神宗趙頊是個年輕有為的皇帝,在宋英宗治平四年時即位才二十歲,就想把北宋王朝百多積貧積弱的局面扭轉過來。 事緣北宋在開國的太祖、太宗時代,因採取防內輕外的國策,這才埋下如斯局面的種子。宋太宗曾對侍臣們說:「國家者,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特邊事耳,皆可預防。若奸邪共濟為內患,深可懼也。」 為防內
国内首件王安石瓷雕塑像面世(图)
作者:暂无 来源:信息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抚州讯 记者周文平摄影报道:4日,记者从抚州市收藏协会了解到,由景德镇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历时半年精心创作的国内首件王安石瓷雕塑像日前正式面世。该作品在北京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