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85)
报纸(63)
学位论文(16)
图书(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97)
地方文献 (175)
宗教集要 (4)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56)
2013(43)
2012(50)
2010(69)
2009(36)
2008(24)
2005(26)
2004(18)
1992(12)
1985(14)
按来源分组
词刊(4)
金山(2)
艺海(2)
安顺学院学报(1)
今日南国(1)
视野(1)
新青年(1)
读者(原创版)(1)
北方文学:下半月(1)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1)
舒化奶时代的文学样本
作者:暂无 来源:自贡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评聂作平人文地理随笔《一路钟情》 这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写下的一些不安分的文字。已经记不清是聂作平第多少部作品了,之前,他写过诗歌、小说、随笔、剧本。无论哪一种体裁,他都得心应手,而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写作,都始终贯穿着他诗人的形象。 诗人的灵魂大抵在远方。《一路钟情》的自序显示,年轻时,聂作平对
寻访“东方莎士比亚”的文学足迹 ——写在汤显祖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汤显祖 1550-1616 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与梅兰芳的弟子李世芳合演《牡丹亭·游园》的造型。 位于江西省大余县的牡丹亭公园。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 编者按: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诞辰460周年。12月17至21日,南昌大学召集全国百名
《牡丹亭》《西厢记》《玉簪记》 北方昆曲剧院展演三大爱情名剧
作者:暂无 来源:京华时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北青盈之宝剧场和北方昆曲剧院联手打造的“明星阵容演绎昆曲三大经典爱情戏”,将于4月20日至22日,分别上演昆曲《牡丹亭》《西厢记》《玉簪记》。柳杜之恋、崔张之爱、潘陈之情将轮流登台共同演绎古典爱情
再现《牡丹亭》杜柳缠绵爱情迷人场景4000万元在梦岛上建梦园
作者:暂无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文/图晚报首席记者游中堂 晚报讯昨日上午,有关部门在市区梦湖梦岛附近的湖滨路边,竖立了一块“市城市重点建设工程———梦园效果图”的展示牌,吸引了许多过往市民和司机驻足或停车观看。梦园工程计划本月开工,明年11月完工,建成后的梦园,既是市民游乐休闲的景点,又是研究“梦文化”、进行学术交流的
舞剧《牡丹亭》妙曼“登”沪“轻舞飞扬”诠释经典爱情
作者:暂无 来源:新乡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据新华社上海10月19日专电(记者 任沁沁 孙丽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一笔一画,当薄如轻纱的幕布再现这段缠绵千古的爱情经典时,上海大剧院掌声雷动。 18日晚的上海大剧院
看完青春版《牡丹亭》要花3个晚上9个小时白先勇:在速食爱情
作者:暂无 来源:青年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立冬第二天,杭州依然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在被一片绿色掩映的西湖边,沈丰英扮演的杜丽娘和俞玖林扮演的柳梦梅,就在江南会的一角长廊,伴着雨声唱起了青春版《牡丹亭 如杭》。雨声、笛声配上缠绵的水磨腔,美到极致。坐在一边惬意享受的白先勇笑着说:“这是杜丽娘还魂后与柳梦梅结为夫妇,一起来杭州度蜜月啦!” 昨天
网络歌曲:一个士兵的爱情作词:孙红莺 陈道斌 作曲:董建利
作者:暂无 来源:解放军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听说有人想送你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这样的浪漫对我来说太昂贵。 听说有人想带你走遍千山万水, 我只能邀请你来看看我们的连队。 我无法陪你去维也纳听音乐会, 我只有一把吉他,从天亮唱到天黑。 我无法陪你去星巴克喝咖啡, 我只能邀请你喝一杯我们哨所的山泉水。
临川一中诗雨文学社“青少年文学写作基地”揭牌
作者:暂无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晚报讯近日,临川一中诗雨文学社“青少年文学写作基地”揭牌仪式在该校新校区举行,临川区300余名学生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 据了解,团中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在北京中国影视基地举行的2010年
陈道辉获北京《十月》杂志文学新锐人物奖
作者:暂无 来源:闽南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章文)我市诗人、中国作协会员陈道辉获北京《十月》杂志文学新锐人物奖,本月18日在贵州受奖。《十月》杂志社给道辉的颁奖授辞是:“道辉诗歌的语词狂欢……他从容应对时间与生命的对话,并且因超脱
文化人志在圣贤——读传纪文学《何澄》
作者:寓真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寻找回一个文化人 何澄其人,一生涉历诸多领域,业绩非止一端,然归根到底,他是一个文化人,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何澄也是一个几乎被忘却了的文化人。苏华、张济两位作家经过艰辛的钩沉,蒐集大量资料,撰成《何澄》这部传记,终于使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不可埋没的文化人的形象,展示于读者面前。 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