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人志在圣贤——读传纪文学《何澄》
-
作者:寓真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寻找回一个文化人
何澄其人,一生涉历诸多领域,业绩非止一端,然归根到底,他是一个文化人,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何澄也是一个几乎被忘却了的文化人。苏华、张济两位作家经过艰辛的钩沉,蒐集大量资料,撰成《何澄》这部传记,终于使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不可埋没的文化人的形象,展示于读者面前。
何
-
黄立言:文学触角带来的世相人生
-
作者:暂无 来源:新快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黄礼孩(诗人、艺术评论家)
黄立言《骄傲是一种莫名的悲伤》
黄立言的绘画弥漫着悲伤、荒谬、虚无、孤独、暧昧、神经质和难以捉摸的隐痛,细看又有某些混乱和悲剧感潜伏在里头。黄立言是一位徘徊在现实和幻想之间的画家,也是一位可以把内心的悲伤和天上的星星链接在一起的画家,他绘画透露出
-
李纪恒张文学看望 慰问南宁部分残疾人
-
作者:蒋秋 来源:广西日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南宁讯(记者/蒋秋)5月15 日是第十五个“全国助残日”,自治区党 委副书记李纪恒、自治区副主席张文学 在自治区残联和南宁市有关领导的陪同 下,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看望慰问南 宁部分残疾人
-
口述实录文学《心安是归处——我和刘绍棠》出版
-
作者:暂无 来源:天台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由杨广芹口述、我县作家沱沱(王慧勤)记录的《心安是归处——我与刘绍棠》一书,新近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本书里,杨广芹讲述了她与刘绍棠之间一段沉寂了三十年鲜为人知的情感往事。
杨广芹和刘绍棠同生于运河之畔的儒林村。神童作家刘绍棠被划为右派,在文革期间大难回乡劳动改造,身心遭受打击,沉浸于压
-
“文学巨子”袁枚改变了我一生-——王英志访谈录
-
作者:暂无 来源:姑苏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 刘放 同为一等奖的,还有学者余秋雨先生 晚报会客厅:王老师好!感谢你在我们晚报的《怡园》副刊开辟“凌云斋”专栏,为我们赢得了一部分固定的读者,或者说是你的“粉丝”。你在文章中陆续谈到自己与读研时的导师钱仲联的不少趣事,更有与清代大才子袁枚的缘分,很有戏剧性,能集中系统地说说这些故事吗?
-
表现女性成长的文学应是健康的阳光写作
-
作者:江湖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研讨会 长篇小说 女性书写 女性形象 现代文学 出版社 贵州省 作品 女性生活 心理矛盾
-
描述:表现女性成长的文学应是健康的阳光写作
-
“海洋文明应是福州城市精神的核心”-——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
-
作者:暂无 来源:福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海洋文明应是福州城市精神的核心”-——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
-
表现女性成长的文学 应是健康的阳光写作――长篇小说《在疼痛
-
作者:暂无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表现女性成长的文学 应是健康的阳光写作――长篇小说《在疼痛
-
戏 曲 研 究重新接上传统的慧命——从古典版《牡丹亭》到青
-
作者:暂无 来源:南开大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2006年在南开大学上演的青春版《牡丹亭》 摄影/李星皎
文学院教授 宁宗一
历史的《牡丹亭》和《牡丹亭》的历史是一幅绵长的斑驳陆离的图景。在众说纷纭中我们看到了它的说不尽。以此来观照《牡丹亭》,一方面是,作为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是由于它用血肉之躯和观众直接面对与交流,在传播过程中具
-
传统版《牡丹亭》京城赢得喝彩 苏式“原味”引来千余观众
-
作者:刘欣 来源:苏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北京专电 (特派记者 刘欣)昨晚,苏州昆剧传习所“纪念昆曲申遗十周年专场演出”之“传统版《牡丹亭》”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千余观众观看了演出。至此,包括前晚“泰山北斗映蓝天”在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