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733)
期刊文章(4932)
会议论文(80)
学位论文(18)
图书(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675)
地方文献 (36)
红色文化 (21)
地方风物 (17)
宗教集要 (9)
非遗保护 (6)
才乡教育 (4)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5601)
2013(263)
2012(345)
2009(295)
2008(298)
2007(255)
2006(208)
1996(121)
1993(89)
1989(96)
按来源分组
中国体育报(10)
淮北日报(9)
中国新闻(4)
IT时代周刊(2)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
两岸关系(1)
中国商界·上半月(1)
金融与经济(1)
(1)
福建社科情报(1)
“西藏永远在我心中”——访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姜洪泉
作者:暂无 来源:西藏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 周明江 张黎黎 阿孜古丽 1950年,以一名普通团侦察参谋身份进军西藏,姜洪泉也经历了身背七八十斤的背包、每天四两口粮的行军历程,挨过饿、翻过雪山、淌过冰河。 从签订“十七条协议”和平解放西藏、修筑公路站稳脚跟,到平息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叛乱、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巩固国防,姜洪泉亲历了
李觏与资溪龙荫村 ――访李觏37代后裔李步云
作者:易资庆 叶莉 左木京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觏是资溪人引以为傲的乡贤,更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位值得后人敬仰的北宋杰出的学者、思想家、改革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在李觏故里的资溪高田龙荫村,还住着李觏后裔的亲支和旁支。在资溪乡村多处建有李觏祖墓和李氏家庙、家谱,如嵩市三口村的李氏家庙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好,内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没有兵马俑陕西文化依然活色生香——访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
作者:沙莎  来源:陕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没有兵马俑陕西文化依然活色生香——访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
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 谋求跨越发展——访三门县委书记李浩
作者:倪中勇 吕信渊  来源:台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 谋求跨越发展——访三门县委书记李浩
办好企业为职工——访市人大代表、焦作铁路电缆工厂厂长李浩禄
作者:李秋 许宁 马娟  来源:焦作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办好企业为职工——访市人大代表、焦作铁路电缆工厂厂长李浩禄
收藏过程是一种享受——访龙门县奇石收藏爱好者李浩泉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中国太平 “中国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CHINA2008OLYMPICGAMES)组石局部 “收藏是一种爱好,是一种乐趣,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说出这番感悟的是龙门县文字奇石收藏爱好者李浩泉。 这位刚满50岁的中年汉子,是地地道道生长在大山沟
不等不靠 加快灾后重建步伐-——访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
作者:暂无 来源:四川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 徐凯 记者:青川是极重灾区,你们是如何抓抗震救灾的? 李浩生:地震发生不到5分钟,县委、县政府紧急启动应急预案,把正在开会的300多名科级干部组织在一起召开了5分钟的紧急会议,迅速成立县“5.12”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8个片区分指挥部和10个救援工作组,在较短时间内组织2000多名共产
强服务促发展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 ——访三门县委书记李浩
作者:暂无 来源:台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吕信渊倪中勇 “深入开展‘时代先锋’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化和拓展,是促进三门赶超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契机。”近日,三门县委书记李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充分运用这次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载体,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
推动产业兴省实现跨越发展——访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
作者:暂无 来源:经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立足云南产业发展现状和“桥头堡”建设需要,如何看云南提出产业兴省战略的必要性? 李纪恒:产业是区域崛起的脊梁,产业以何种方式融入一个区域的发展,决定着这个区域未来发展的高度。当前,云南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实施产业兴省战略是助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
强滇必先兴水 ——访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李纪恒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谭晶纯陈晓波李翕坚 “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到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水利改革高度重视,政策含金量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标志着水利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强滇必先兴水。 “太守修河道,功高怨声多。千秋万载后,功在怨声灭。”李纪恒从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