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任最高法院副院长,已追缴赃款578万元 黄松有被判无期
-
作者:暂无 来源:西江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新华社廊坊1月19日电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19日对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黄松有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50万元,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
-
收受巨额钱款 生活腐化 最高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被“双开”
-
作者:胡军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讯 记者胡军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严重违纪违法案有了新进展。日前,中共中央纪委对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 经查,黄松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钱款;违反规定,收受礼金;生活腐化。
黄松有的上述行为严重违反党纪政纪,其中有的问题
-
最高法院原副院长被判无期-黄松有为司法系统落马最高级别官员
-
作者:暂无 来源:株洲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综合消息 昨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黄松有受贿、贪污一案在河北省廊坊市公开宣判,黄松有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黄松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司法系统因涉嫌贪腐而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 昨日,在宣判现场,黄松有听到宣判时身体微微一震,但是幅度并不大。其他表现一
-
原最高法院副院长栽在烂尾楼里 黄松有落马疑涉广州“中诚广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2008年10月28日,一条引起轰动的新闻从北京传出: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免去黄松有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职务。同时,新华网的消息透露,黄松有涉及广东一起金额高达4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案,已被中纪委“双规”。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黄松有创造了一个纪录:建
-
全国法院系统落马的最高级别贪官-最高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终审
-
作者:暂无 来源:福州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据《法制晚报》□人物介绍 黄松有,1957年12月出生,广东汕头市澄海区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诉讼法法学博士。 1999年6月起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庭庭长。2002年12月起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大法官。 17日上午,河北省高级法院对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贪污、受贿案
-
中纪委驻最高法院纪检组长张建南: 不管黄松有案牵扯到谁都将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黄松有
本报讯(特派北京记者陈宝成)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中纪委驻最高法院纪检组组长张建南,昨天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说,在法院队伍中黄松有式的人物只是极少数,但当前司法部门确实已经成为
-
黄松有被免最高法院副院长等职朱思宜被终止全国人大代表资格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表决通过了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由广东省选出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韶关市宜达燃料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思宜因涉嫌违法犯罪,被终止全国人大代表资格。
另据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决定免去黄松有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职务。欣华
-
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涉嫌贪污舞弊是新中国被免职的最高级别司
-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全国人大常委会昨日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其他任免案。
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被“双规”
黄松有
会议经表决,免去
-
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被免职-朱志刚被免去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
-
作者:暂无 来源:威海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据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28日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公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在实有2983人。 会议经表决,决定接受朱志刚辞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职务的
-
黄松有被双开最高法院原副院长收受巨额钱款、生活腐化,被移送
-
作者:暂无 来源:新京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据新华社电 日前,中共中央纪委对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 经查,黄松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钱款;违反规定,收受礼金;生活腐化。 黄松有的上述行为严重违反党纪政纪,其中有的问题已涉嫌犯罪。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