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61)
期刊文章(964)
学位论文(20)
会议论文(16)
图书(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70)
地方文献 (167)
宗教集要 (15)
才乡教育 (10)
地方风物 (5)
非遗保护 (2)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2(143)
2011(183)
2009(292)
2007(74)
2004(34)
2002(22)
2000(29)
1999(27)
1997(20)
1996(20)
按来源分组
其它(32)
解放军报(9)
江西教育(6)
白沙侨刊(6)
江西社会科学(5)
中州今古(2)
学苑教育(2)
文史杂志(1)
农村发展论丛(1)
高校理论战线(1)
吴嵩梁与鹅湖书院
作者:王立赋  来源:中国文联出版社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吴嵩梁是我国清代乾、嘉、道时期杰出的书院教育家,朱子学说继往开来的授业传播者,他在中国书院教育史上,尤其是在鹅湖书院的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一部《鹅湖书田
吴嵩梁与鹅湖书院
作者:王立赋  来源:中国文联出版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吴嵩梁是我国清代乾、嘉、道时期杰出的书院教育家,朱子学说继往开来的授业传播者,他在中国书院教育史上,尤其是在鹅湖书院的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一部《鹅湖书田
珠江三角洲粤方言入声韵尾舒化过程中的几种类型及与阳韵尾的
作者:孙玉卿  来源:广州暨南大学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粤方言  粤方言  类型  类型  入声韵尾  入声韵尾  韵尾  韵尾 
描述:通过对珠江三角洲25个粤方言点入声韵尾舒化过程的考察, 我们把这一现象归纳为“两个阶段五种类型”, 并对其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描写;同时还考察了入声韵尾与阳韵尾之间的搭配关系,指出二者是一种
关于道统、学统与政统关系的沉思:以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和
作者:郑晓江  来源: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朱熹与陆象山  教育理念与制度  反思与启迪 
描述:本文主要通过解读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和陆象山《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二篇文献,从道统、学统与政统关系的角度来揭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制度,并延伸考察现代中国教育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并从传统
至情至性杜娘 美轮美奂《牡丹亭》 小剧场青春话剧《牡丹亭》
作者:薛静文  来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财富和精神财富,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部戏剧史上"至情至性"的经典之作。
王英安张萍:实有人口数据整合与应用研究
作者:王英安 张丽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实有人口  信息化  数据整合  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 
描述:多个部门,数据共享水平不高,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利用效率相对低下。针对这一现状,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实有人口数据整合与应用方案,通过政府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人口数据共享、交换和整合,不仅可以提供实时、完整、准确的人口信息,也能提高人口数据的使用效率和应用领域。通过对现有系统的优化、整合与改造,可以用较低的经费投入,实现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支撑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亦可以支持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伤寒学家胡恕先生和刘绍武先生的对比
作者:石应轩 康淑香 李清峰  来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伤寒论  伤寒学家  胡氏伤寒学派    三部六病学说  刘绍武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三定原则  定证定方定疗效 
描述:。他们的不同点:胡老认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而刘老认为六经的实质是六病。胡老认为《伤寒杂病论》存在着病一证一方证三级结构,而刘老认为《伤寒杂病论》存在着纲不系目的问题,他们认为六经的主方、主药不同,胡老认为少阴病是表阴证,而刘老认为厥阴病是表阴证,胡老认为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而刘老认为半表半里的阴证是少阴病。胡老临床擅用大柴胡汤,而刘老治疗内伤杂病用协调疗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进行加减变化。胡老在临床上用原方原量却疗效甚好,而刘老却在小柴胡汤及其类方的基础上创立了系列新方。对脉学的研究和经方的应用也有不同的认识,胡老在临床上有是证用是方,而刘老提出了三定原则即:定证,定方,定疗程,给予施治。同时他们的为人处事也有明显的差异。
伤寒学家胡恕先生和刘绍武先生的对比
作者:石应轩 康淑香 李清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伤寒论  伤寒学家  胡氏伤寒学派    三部六病学说  刘绍武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三定原则  定证定方定疗效 
描述:。他们的不同点:胡老认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而刘老认为六经的实质是六病。胡老认为《伤寒杂病论》存在着病一
理学的“穷理尽性”与杜娘的游园惊梦——汤显祖“以情格理”
作者:刘小梅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中国古典戏剧史上,《西厢记》、《琵琶记》、《拜月亭记》、《长生殿》、《桃花扇》等戏曲名作,或点染儿女风情,或进行伦理说教,或演绎历史事件,总之大都不外乎反映世俗生活。只有《牡丹亭》几乎成为800 年间的一个例外,它的特点是富于哲学思辨色彩。
爵滋与禁烟运动
作者:陈致宽  来源:北京燕山出版社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爵滋(1793-1853年)字树斋,江西宜黄人,道光三年 (1823年)进士。他长期服官京师,历任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工科给事中,鸦片战争前夕任鸿胪寺卿,1839年后又升任礼部右侍郎、刑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