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61)
期刊文章(194)
图书(5)
学位论文(4)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98)
非遗保护 (239)
宗教集要 (13)
地方文献 (9)
红色文化 (4)
地方风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4(253)
2013(26)
2012(41)
2011(70)
2010(25)
2004(4)
2002(6)
1998(2)
1995(3)
1982(3)
按来源分组
金华日报(7)
金华晚报(6)
法音(4)
抚州日报(4)
宁夏日报(3)
山东商报(2)
写作(1)
蚌埠日报(1)
北京纪事(1)
保山日报(1)
浦江板凳形态研究
作者:刘少辉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舞  浦江板凳  舞蹈特征  文化阐释 
描述:实民间舞蹈理论研究;(三)探讨浦江板凳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挖掘该民间舞蹈的存在价值,并使其不断发展。本论文由引言和四个章节构成。引言交代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目的意义、浦江板凳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
北泉板凳文化的现状与传承
作者:韦华丽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板凳文化  群众体育文化  学校体育文化  发展现状  传承 
描述:极具乡土本色。北泉板凳是北泉村标志性的文化形态,也是北泉村儿辈人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更是北泉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已被确定为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田野
间月澄:杨慈湖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隋金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杨慈湖  “‘一’  ‘心’  ‘觉’”  陆九渊  阳明学 
描述:之主要哲学概念构成的…一’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杨慈湖思想中诸如“不起意”、“心之精神是谓圣”等理论问题,都可以由这个动态结构得到说明。杨慈湖自幼成长在儒者家庭,乃父杨庭显之“心本清明”、“十百千万,皆本于一”的思想对他影响深刻。在以往的研究中,杨慈湖的思想因他本人与陆象山的师生关系而被认为是“以心为本”的心学。实际上,杨慈湖对心学史上重要人物孟子和陆九渊的思想并非是单纯地继承,他对孟子之思除了“性本善”的观点而外不乏批评之辞;象山答杨慈湖的“本心之问”对杨慈湖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其功用在于确证而不在于启发。并且,慈湖对“心”之本质状态与其发用功能的阐释也远胜过其师陆象山。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以“心学”范畴来解读杨慈湖的思想并不能够完整而清晰地说明杨慈湖思想的整体面貌。在慈湖的话语系统中,他几乎不在单一的意义上论述“心”概念,而是将之与“一”和“觉”等概念一起使用来阐明其思考。概而言之,慈湖的思想主要呈现为一个“‘‘觉…’的动态结构,慈湖在这一结构之中阐释“心”清明无体,澄然无际的特性;世界之本相从根本处而言,就是作为存在者整体的“一”;而对世间万物之“一”状态的洞达,便是己“心”之“觉”。整全性的“一”只有在主体之“心”深入其中并且“觉”了以后,才会向我们展示出其各个方面的意义,已“心”之思也因此才获得思考前提和思想成果,此为杨慈湖思想“‘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之梗概内容。通过阅读杨慈湖的著作我们还发现,杨慈湖本人对佛禅基本持否定态度,对道家思想和道教科仪规范却较为熟悉。慈湖思想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曾一度淹没,到了明代,伴随着阳明学的兴起,因阳明学学者自身解释阳明思想的需要,慈湖之学被重新诠释,慈湖思想也因此获得重登中国思想史舞台的机会,慈湖思想与阳明学之间的关联,应该成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被重新予以重视的课题。
江西民俗体育项目“塔城乡板凳”的研究
作者:杨伟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塔城乡  板凳  历史变迁  文化价值 
描述:以下三个目标:1、充分了解江西省塔城乡板凳的历史发展,为今后研究整个江西省板凳提供依据;2、梳理和分析有关江西省塔城板凳的实证性研究;3、为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开展板凳项目提供参考,合理对待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