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1)
报纸(90)
会议论文(2)
学位论文(2)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03)
地方文献 (22)
才乡教育 (19)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76)
2013(28)
2012(35)
2011(30)
2010(30)
2007(17)
2005(14)
2004(13)
1999(10)
1997(6)
按来源分组
外语与外语教学(4)
当代教学论坛(2)
中学生物教学(1)
今日教育(1)
科学时报(1)
楼市(1)
语文天地(1)
初中生(1)
河南人民出版社(1)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
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以明儒罗汝芳为例
作者:黄漫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中后期  书院教师  教师角色  儒学平民化 
描述:代和自身职业发展需求,适时改变教师角色过程,并提出了对当今教师角色扮演的一些思考。第一部分通过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相关概念界定,指出以往学界在书院教师角色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并且确定了本文的研究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牡丹亭》英语译本对比研究
作者:许方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对等 
描述:的心理价值取向。作为一部中国传统戏剧,《牡丹亭》一百多年来一直为西方文化界所关注,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其主要表现方式,一为昆曲在国外的公演,一为《牡丹亭》戏剧文本译介。昆曲《牡丹亭》公演已经不断在世界各国掀起轰动,但是《牡丹亭》戏剧文本的译介相比较而言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现存的《牡丹亭》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当数Cyril Birch的译本和汪榕培的译本,两个译本年代不同,侧重点也不同,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在本土译者和外语译者心目中的不同理解,而这种不同理解又影响乃至左右着外语读者对《牡丹亭》的接受和欣赏,从而进一步影响制约着中西文化交流。本文即从此出发,就两个译本的同异进行比较,采取的比较方法论是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尤其侧重于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因其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