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7)
期刊文章(6)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6)
按年份分组
2014(1)
2012(2)
2009(2)
2008(1)
2005(2)
2004(1)
2002(1)
1999(1)
1984(1)
1983(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
山西中医(1)
四川中医(1)
健康生活(1)
北京中医杂志(1)
湖北中医杂志(1)
王烈教授三期分治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经验总结
作者:刘丹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三期分治  三期分治  名中医  名中医  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 
描述:VA经验。该病在三个阶段分别应用哮咳饮配合哮咳喘胶囊、缓哮汤、防哮汤治疗,采用对照的方法,由于长期以来多以化痰止咳治疗本病,故选相应方药作为对照组,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症状、体征消失或好转的时间及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结论,采用王老多年行之有效的“以哮论治”原则、应用三期分治法治疗本病,明显优于以咳论治原则。
陶淑春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经验总结
作者:杨丽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消斑汤 
描述:水肿。临床上分为单纯型、腹型、关节型、肾型及混合型。本病的西医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消除致病因素,激素疗法,免疫抑制剂,抗组胺类药物,改善血管通透性及对症治疗等综合疗法为主,但其疗程长,易复发,副作用较大。陶淑春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风、热、虚、瘀,治疗上初期属实热者多,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病程迁延,长期反复发作者,多属虚证,治当益气为主,而紫癜已成,说明血已离经而成“瘀”,各证的治疗又需配合活血祛瘀以期瘀去而生新。陶教授自拟消斑汤,方中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为君药;生地,牡丹皮清热凉血为臣药;白茅根,仙鹤草,茜草凉血止血,防风、蝉蜕祛风褪疹,炙大黄、桃仁活血化瘀共为佐使。全方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凉血止血之功效使热去血自止,血止斑自消。并根据患者病机的不同,辩证加减,应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陶淑春教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经验总结
作者:李凤珍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活血化瘀  中医治疗  临床经验 
描述:导师陶淑春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的病因主要是热、虚、瘀几方面.热主要是指血热,有实热、虚热之分;虚包括气虚、阴虚和血虚,气虚包括脾气虚、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瘀血既是出血的病理产物,同时瘀
陶淑春教授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总结
作者:李海燕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活血化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描述:上,现代医学主张首选皮质类固醇激素,其次为脾切除和免疫抑制剂。近年来有用达那唑、环胞菌素A、干扰素、肝素以及大剂量丙球治疗者,但有效率均不高,远期疗效差,且有一定的副作用,非理想药物,未能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出现根本性改观。陶淑春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ITP患者的发病机理虽有外感邪热,血热妄行;脾气虚损,气不摄血;脾肾阳虚,统摄无权;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等病机的不同,但血受热邪煎熬,凝聚成瘀;脾气虚损,日久可致气血生化乏源,推动血运无力,滞而为瘀;肾阴不足,阴津亏损,致阴虚火旺,灼伤脉络而出血,血液积存体内而为瘀。可见瘀血贯穿于ITP的始终,同时出血所致的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瘀血停积体内还可加重出血,因此认为活血化瘀法为治疗ITP的基本方法。根据唐容川的“干血...
王应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小儿上腭望诊在咳嗽辨治中应用
作者:徐旭英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上腭望诊  王应麟  小儿咳嗽 
描述:)和对照组(53例),每例患者的疗程为2周,除四诊资料外,重点观察上腭情况,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上腭情况的变化,探索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特点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表明:1、前3位病因依次为上呼吸道
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和诊治小儿外感发热独创望上
作者:孙明霞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麟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望上腭  小儿外感发热  清解养阴化痰法  青寒合剂 
描述:学习三年余获益甚多。王老师是我国知名的儿科临床专家,中医功底深厚,至今已从医40余年,诊治小儿疾病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验。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症状。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造成诸多变证,影响儿童生命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儿童生长发育极其迅速,但机体发育尚不完善,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故抗病能力较弱,小儿外感发热极易引起神昏、惊风或抽搐等症甚至危及小儿生命。现代医学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抗病毒药物的发展比较缓慢,疗效尚待评估;抗生素的滥用,引起耐药菌的增多和儿童抵抗力的下降,各种副作用伤及儿童。王应麟老师秉承家学,同时又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一套独特有效的儿科临床诊治方法。独特的望上腭方法,在诊治小儿外感发热过程中,协助指导辨证用药,减少抽血、拍片等化验检查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伤害。王老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依清解养阴化痰法创青寒合剂,“护元气不用辛散攻伐”,退热存阴而不至于大汗出,祛痰药的使用,起到了已病防变,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显著。2目的:全面系统总结王应麟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重点研究特殊望诊法,和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经验。指导后学在浩瀚如海的中医理论著作中,汲取所需,更好指导临床,造福世人。3内容:探求王应麟学术思想渊源;研究并全面总结王应麟老师诊治小儿疾病的临床经验,并提炼升华其学术思想;对王应麟老师擅长治疗的小儿外感发热进行临床观察,对青寒合剂深入研究,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王应麟老师特色用药的临床价值。4方法:分三部分4.1学术思想渊源部分:通过追溯王老师曾祖父王润吉、祖父王子仲、父亲王鹏飞历代先人的行医历程,及学术思想演变过程,探究王应麟老师学术思想形成的家族根源。检索中医典籍及历代医学著述,寻求对老师学术思想影响较大的医家,期待获取更系统的学术思想渊源。4.2全面总结部分:王老师四诊合参,尤重望诊,探索望上腭、望头顶污垢及望手掌的理论支撑,及临床应用要点。全面总结王老师擅长治疗的小儿内科疾病:小儿呼吸道疾病(如:小儿发热、咳嗽、哮喘、腺样体肥大)、消化道疾病(如:小儿腹泻、便秘、腹痛、呕吐、疳积)、小儿多动症、小儿遗尿等病种。王老师在小儿皮肤病如小儿湿疹,小儿外科如小儿鞘膜积液,小儿眼科如小儿麦粒肿也有独到建树。在中药配伍上以“整体调理、脾胃兼顾、视其偏胜、随症加减”为原则。4.3临床研究部分:选择2008年9月~2011年3月我院门诊病例123例观察。采取随机分组对照方法观察。将王应麟教授依清解养阴化痰法拟定的青寒合剂作为受试药,据同类有效原则,选择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吉林一正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作为对照药,三天为一疗程,进行临床观察并记录结果。5结论:分三部分5.1学术思想渊源部分:王应麟老师的学术思想,来源于家传,以中医经典古籍为根基,受名老中医思想影响,获益于临证实践及科研。5.2全面总结部分:王应麟老师的学术思想包括如下几项:四诊合参,尤重望诊,独特的望诊方法,弥补了小儿问诊不清,望诊困难的不足。自创的咳嗽系列方,根据患病不同阶段及患儿体质特点,有层次地遣药组方。治疗小儿多动症总体不离肝、肾、心、脾等的调理、平衡,同时也考虑肺气的通畅。治疗小儿便秘受启于《伤寒论》“脾约”的思想,继承家方,应用草(甘草)、木(木瓜)、藤(钩藤)、果(化红)、土(伏龙肝)五大元素为主,运脾润肠恢复胃肠道蠕动功能。治疗小儿疳积,从健脾补肾、消食化积入手,每获良效。小儿呕吐源于自体脾胃不振,胃失和降,治疗以醒脾和胃为主,临证常用藿香、茯苓、白术“三君子汤”为底方加减。小儿腹痛多为寒邪凝聚,治疗应用温化散寒,芳香化浊、理气止痛之品,取其含挥发油性质的芳香药物,缓解平滑肌痉挛的同时,也可加强平滑肌的正常收缩作用,有双向调节作用。小儿腹泻治疗与成人有别,及早应用补脾固涩、温肾止泻,帮助小儿肠道功能的恢复,无恋邪之副作用。小儿腺样体肥大治疗离不开“痰”和“瘀”,治疗原则:养阴益气,健脾化痰,通窍散结。小儿遗尿治疗以固肾气,补脾气,开肺气,止遗涩淋为主,妙处为麻黄配银杏一开一合,使肺气宣降通畅,膀胱开合有度,起到宣上通下、有提壶揭盖、宣肺醒脑止遗尿之功。在遣方用药方面,善用串药,具遣方小、用药少、药味娇、疗效可靠、副作用低、价格廉等独特优势。5.3临床研究部分:结果:治疗前后症状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体温有显著性差异;根据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率76.2%,显效率12.7%,有效率6.3%。证实了青寒合剂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有效性,为中药退热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讨论分析清解养阴化痰法代表方剂一青寒合剂,方药的作用以及王应麟教授的用药经验。6意义:本课题较为全面的总结了王应麟教授治疗小儿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期待得以传承并将发扬光大。王应麟教授立足于四诊,尤重望诊,用于指导临床,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丰富了儿科学诊断方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用药注重清解的同时,强调呵护脾胃,顾护阴液,早用化痰之品,防治并重,免生他病坏病。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治疗思路。但愿为更多的患儿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诊治小儿外感发热独创望上
作者:孙明霞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麟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望诊法  小儿外感发热  清解养阴化痰法  青寒合剂 
描述:学习三年余获益甚多。王老师是我国知名的儿科临床专家,中医功底深厚,至今已从医40余年,诊治小儿疾病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验。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症状。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造成诸多变证,影响儿童生命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儿童生长发育极其迅速,但机体发育尚不完善,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故抗病能力较弱,小儿外感发热极易引起神昏、惊风或抽搐等症甚至危及小儿生命。现代医学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抗病毒药物的发展比较缓慢,疗效尚待评估;抗生素的滥用,引起耐药菌的增多和儿童抵抗力的下降,各种副作用伤及儿童。 王应麟老师秉承家学,同时又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一套独特有效的儿科临床诊治方法。独特的望上腭方法,在诊治小儿外感发热过程中,协助指导辨证用药,减少抽血、拍片等化验检查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伤害。王老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依清解养阴化痰法创青寒合剂,“护元气不用辛散攻伐”,退热存阴而不至于大汗出,祛痰药的使用,起到了已病防变,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显著。 2目的:全面系统总结王应麟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重点研究特殊望诊法,和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经验。指导后学在浩瀚如海的中医理论著作中,汲取所需,更好指导临床,造福世人。 3内容:探求王应麟学术思想渊源;研究并全面总结王应麟老师诊治小儿疾病的临床经验,并提炼升华其学术思想;对王应麟老师擅长治疗的小儿外感发热进行临床观察,对青寒合剂深入研究,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王应麟老师特色用药的临床价值。 4方法:分三部分4.1学术思想渊源部分:通过追溯王老师曾祖父王润吉,祖父王子仲、父亲王鹏飞历代先人的行医历程,及学术思想演变过程,探究王应麟老师学术思想形成的家族根源。检索中医典籍及历代医学著述,寻求对老师学术思想影响较大的医家,期待获取更系统的学术思想渊源。 4.2全面总结部分:王老师四诊合参,尤重望诊,探索望上腭、望头顶污垢及望手掌的理论支撑,及临床应用要点。全面总结王老师擅长治疗的小儿内科疾病:小儿呼吸道疾病(如:小儿发热、咳嗽、哮喘、腺样体肥大)、消化道疾病(如:小儿腹泻、便秘、腹痛、呕吐、疳积)、小儿多动症、小儿遗尿等病种。王老师在小儿皮肤病如小儿湿疹,小儿外科如小儿鞘膜积液,小儿眼科如小儿麦粒肿也有独到建树。在中药配伍上以“整体调理,脾胃兼顾,视其偏胜、随症加减”为原则。 4.3临床研究部分:选择2008年9月~2011年3月我院门诊病例123例观察。采取随机分组对照方法观察。将王应麟教授依清解养阴化痰法拟定的青寒合剂作为受试药,据同类有效原则,选择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吉林一正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作为对照药,三天为一疗程,进行临床观察并记录结果。 5结论:分三部分5.1学术思想渊源部分:王应麟老师的学术思想,来源于家传,以中医经典古籍为根基,受名老中医思想影响,获益于临证实践及科研。 5.2全面总结部分:王应麟老师的学术思想包括如下几项:四诊合参,尤重望诊,独特的望诊方法,弥补了小儿问诊不清,望诊困难的不足。自创的咳嗽系列方,根据患病不同阶段及患儿体质特点,有层次地遣药组方。治疗小儿多动症总体不离肝、肾、心、脾等的调理、平衡,同时也考虑肺气的通畅。治疗小儿便秘受启于《伤寒论》“脾约”的思想,继承家方,应用草(甘草)、木(木瓜)、藤(钩藤)、果(化红)、土(伏龙肝)五大元素为主,运脾润肠恢复胃肠道蠕动功能。治疗小儿疳积,从健脾补肾、消食化积入手,每获良效。小儿呕吐源于自体脾胃不振,胃失和降,治疗以醒脾和胃为主,临证常用藿香、茯苓、白术“三君子汤”为底方加减。小儿腹痛多为寒邪凝聚,治疗应用温化散寒,芳香化浊、理气止痛之品,取其含挥发油性质的芳香药物,缓解平滑肌痉挛的同时,也可加强平滑肌的正常收缩作用,有双向调节作用。小儿腹泻治疗与成人有别,及早应用补脾固涩、温肾止泻,帮助小儿肠道功能的恢复,无恋邪之副作用。小儿腺样体肥大治疗离不开“痰”和“瘀”,治疗原则:养阴益气,健脾化痰,通窍散结。小儿遗尿治疗以固肾气,补脾气,开肺气,止遗涩淋为主,妙处为麻黄配银杏一开一合,使肺气宣降通畅,膀胱开合有度,起到宣上通下、有提壶揭盖、宣肺醒脑止遗尿之功。在遣方用药方面,善用串药,具遣方小、用药少、药味娇、疗效可靠、副作用低、价格廉等独特优势。 5.3临床研究部分:结果:治疗前后症状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体温有显著性差异;根据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率76.2%,显效率12.7%,有效率6.3%。证实了青寒合剂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有效性,为中药退热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讨论分析清解养阴化痰法代表方剂一青寒合剂,方药的作用以及王应麟教授的用药经验。 6意义:本课题较为全面的总结了王应麟教授治疗小儿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期待得以传承并将发扬光大。王应麟教授立足于四诊,尤重望诊,用于指导临床,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丰富了儿科学诊断方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用药注重清解的同时,强调呵护脾胃,顾护阴液,早用化痰之品,防治并重,免生他病坏病。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治疗思路。但愿为更多的患儿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