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30)
期刊文章(176)
学位论文(2)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88)
宗教集要 (11)
地方文献 (5)
红色文化 (4)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19)
2011(48)
2010(31)
2009(43)
2008(26)
2005(7)
2002(10)
2000(3)
1997(3)
1993(4)
按来源分组
蚌埠日报(1)
中国文化报(1)
六盘水日报(1)
中国市场(1)
兰台世界(中旬)(1)
少年电脑世界(1)
保山日报(1)
北京农业(1)
中国畜牧杂志(1)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
间月澄:杨慈湖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隋金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杨慈湖  “‘一’  ‘心’  ‘觉’”  陆九渊  阳明学 
描述:之主要哲学概念构成的…一’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杨慈湖思想中诸如“不起意”、“心之精神是谓圣”等理论问题,都可以由这个动态结构得到说明。杨慈湖自幼成长在儒者家庭,乃父杨庭显之“心本清明”、“十百千万,皆本于一”的思想对他影响深刻。在以往的研究中,杨慈湖的思想因他本人与陆象山的师生关系而被认为是“以心为本”的心学。实际上,杨慈湖对心学史上重要人物孟子和陆九渊的思想并非是单纯地继承,他对孟子之思除了“性本善”的观点而外不乏批评之辞;象山答杨慈湖的“本心之问”对杨慈湖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其功用在于确证而不在于启发。并且,慈湖对“心”之本质状态与其发用功能的阐释也远胜过其师陆象山。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以“心学”范畴来解读杨慈湖的思想并不能够完整而清晰地说明杨慈湖思想的整体面貌。在慈湖的话语系统中,他几乎不在单一的意义上论述“心”概念,而是将之与“一”和“觉”等概念一起使用来阐明其思考。概而言之,慈湖的思想主要呈现为一个“‘‘觉…’的动态结构,慈湖在这一结构之中阐释“心”清明无体,澄然无际的特性;世界之本相从根本处而言,就是作为存在者整体的“一”;而对世间万物之“一”状态的洞达,便是己“心”之“觉”。整全性的“一”只有在主体之“心”深入其中并且“觉”了以后,才会向我们展示出其各个方面的意义,已“心”之思也因此才获得思考前提和思想成果,此为杨慈湖思想“‘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之梗概内容。通过阅读杨慈湖的著作我们还发现,杨慈湖本人对佛禅基本持否定态度,对道家思想和道教科仪规范却较为熟悉。慈湖思想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曾一度淹没,到了明代,伴随着阳明学的兴起,因阳明学学者自身解释阳明思想的需要,慈湖之学被重新诠释,慈湖思想也因此获得重登中国思想史舞台的机会,慈湖思想与阳明学之间的关联,应该成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被重新予以重视的课题。
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
作者:王成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汉前期  西汉前期  皇帝  皇帝  功臣列侯  功臣列侯  宗室诸王  宗室诸王  相制相依之局  相制相依之局 
描述:,主要说明问题的由来、研究现状、本文的核心概念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论证了“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形成于惠帝时期,主要是以二元帝国权力结构的出现和功臣列侯退出王国政府为标志。第三部分分析高后时期“功臣列侯宗室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