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9)
报纸(24)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7)
地方文献 (7)
才乡教育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9)
2013(4)
2012(5)
2010(6)
2009(4)
1999(1)
1998(2)
1993(2)
1987(1)
195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
深圳特区报(2)
文物世界(1)
四川文物(1)
明清小说研究(1)
山东教育(1)
创作评谭(1)
东方艺术(1)
厦门日报(1)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王雱《南华真经新传》思想体系诠
作者:沈明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雱  王雱  南华真经新传  南華真經新傳  宋代庄子诠释  宋代莊子詮釋 
描述:來解莊之作的翹楚。 如此看來,毀詆《新傳》者,受中國長久以來「人格即文格」的思維影響,認為王雱人品既有瑕疵,《新傳》就算義理精闢,也不足為觀。然而,既然《新傳》義理可觀,站在現代學術的客觀立場,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單純從文本出發,試圖對《新傳》義理作分析與詮構,鄙棄主觀成見,豁顯《新傳》義理的精采處,並檢證孫應鰲、王弘和四庫館臣對《新傳》的讚譽是否如實。
前輩學者對《新傳》所作的研究,多傾向概略介紹,至於文本的全面爬梳與思維建構,則付之闕如。大陸學者對《新傳》的研究更是良莠不齊,甚至僅以《四庫》本《新傳》為底本,過度渲染發揮,不僅讓《新傳》整體面貌更顯模糊,也因為其過度詮釋、出於己意的論述,導致《新傳》義理在其筆下變得支離破碎。筆者以為,惟有將《四庫》本和《道藏》本互校,並鎖定書中關鍵詞,抽繹相關文獻,先釐清外在的文本結構與創作意圖,進而理解王雱思想背景的來源,方能根據關鍵詞建立《新傳》的思想體系。
第二章「《南華真經新傳》形式結構的內在理析」中,筆者試圖釐清王雱《新傳》的創作意圖與預設立場,從《新傳》中?沉王雱的自述之詞,分析他對莊子其人其書的論述,以檢證其撰作意圖和目的。《莊子》自郭象以來,便分為內、外、雜三篇,但《新傳》的文本形式結構卻只有標誌內篇,缺未標明「外篇」和「雜篇」,筆者因此大膽假設,《新傳》「外篇」缺漏的五篇中,首篇或有標誌「外篇」,但未標明「雜篇」,故或許王雱僅將《莊子》分為內、外二篇。因此,本章以此為出發點,將內七篇以外的篇章皆歸入外篇,再分別析論內、外二篇的形式結構。
第三章「《南華真經新傳》內在詮釋思維的承繼與開創」,分別從莊學史脈絡、王安石思想和《新傳》本身的詮解向度三方面,對王雱思想的承繼與開創,予以爬梳廓清。王雱明確批判郭象的逍遙義,因為郭象以為萬物只要適於自性,便皆可逍遙,和王雱以「道」為依歸的論點不合,基於逍遙遊乃是莊學的最高境界,為了建立自己的體系,王雱不得不解構影響甚久甚深的郭象之說。成玄英對於《莊子》書中的「心」,有「成心」和「靈臺之心」兩種說法,若據成氏之說,則莊子是將心區分為二,其一要極力避免防止,另一則為通達大道的入徑。王雱則不然,他以為「心」即人之主體,所以「成心」是挺立主體,並無貶義,藉此凸顯「心」的作用。自郭象以性分之說解《莊》,唐代成玄英以心性之學疏《莊子注》,在宋代以前,以心性之學解《莊》已是一種趨向。王雱深受王安石性命道德之學的影響,於是將道德性命之學導入《新傳》,豐富了莊學義理詮釋的面貌。王雱吸納父親王安石的學說,表現在裁削王安石文章,作為《莊子》文句的解釋;以王安石「道一」的宇宙論,作為《新傳》「道論」的骨幹;援用父親的性命之學,作為《新傳》道德性命之學的基本論述。詮解向度是江師淑君提出的概念,淑君師從分析宋代老學,發現宋代學者在詮釋《老子》時,會援引儒家經典、佛教經典或概念,藉以達到比附或會通的效果,本章則逕自稱為「詮釋取向」,即詮釋文本時取用的詮解向度。王雱在詮釋《莊子》時,除了以莊解莊之外,還援引儒家經典來詮解,主要有《易傳》、《論語》和《孟子》;援引佛教典籍和概念中,以「真空妙有」一詞被引用次數最多,並以此比附「道」;《新傳》亦援引《老子》,《老子》關於「道體」的描述最常被引用。詮釋取向因為是援引文本以外的典籍,思維體系可能有共法之處,但彼此之間多不相應,因此常會造成義理的滑失,《新傳》在引儒解莊和援佛入莊二方面,都有義理滑失的問題。
第四章「《南華真經新傳》的思想體系」,以「道」、「聖人」、「性命」和「治世」四組重要概念為主,將相關的文獻予以歸納、分析、綜合,試圖建構《新傳》的思想體系架構。「道」是《新傳》的形上依歸,具有整全為一、真空妙有的特性,是人與萬物形體、性命的根源,因此就其根源性來說,人和萬物是「同根」的,也就是根源性一致。既然「道」是形上根源,性命亦從「道」所生,則性命的本質自然和「道」相同,人要保持其性命,也要向「道」學習和復歸。教化人民,讓人民瞭解「道」的真實面貌和內在意涵的,便是「聖人」的職志。聖人擁有至人和真人的境界,不過聖人可以教化天下百姓、進行外王事業,這是至人和真人所不能的。聖人是啟發天下百姓性命,使其復歸「道」的關鍵人物,也是唯一擁有治世權力的人。性命是「道」賦予萬物的,但人因為被外物所引誘,迷失本心,結果導致性命被遮蔽,淪為被物所役、沉迷異學的人,無法復歸於本初性命;聖人則救治天下之民的失性,使復歸於靜。救治失性的方法,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工夫修養,惟有循序漸進,先窮知天道之理,恪盡本性之靜與才用,方能達至天命,與道為一。治世之方,必須教化有序,王雱據王安石之說,認為必須依序使人民明白天、道德、仁義、分守、形名、因任、原省、是非、賞罰九種事物的內涵,如此才能施與賞罰;其次,聖人所有的作為都是有為,但最終必須化去有為之跡,達到無為,才能算是臻至至妙,治世之業也才真正完成。
暮开空自许 竟无人解知心苦
作者:王慧刚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几道  苦情词  苦情表现  苦情层次  苦情营造 
描述:究的对象,并把题目定为“晏几道苦情词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其词作的分析研究,对这位“古之伤心人”(冯煦语)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本着“知人论世”的写法,对其写作悲苦词篇的心理形成作了简单的分析,知道他的苦情词篇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和其身世遭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苦情词的表现、苦情词的情感层次和苦情词的营造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运用统计、比较的方法,尽量做到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最后本文认为,晏几道之所以写出一篇篇凄苦悲凉、婉转幽怨的小词,首先是他坎坷的身世使然,再受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以悲为美”的传统的影响,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词体风格,另外,由于文学对人的内心有“补偿”作用,它可以寄托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所以,在晏几道创作这些词篇的时候,他忧郁的内心气质反而得到了短暂的释放和渲泄,这可能就是他更深层的写作心理。
暮开空自许 竟无人解知心苦:晏几道苦情词研究
作者:王慧刚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几道  苦情词  苦情表现  苦情层次  苦情营造  北宋文学 
描述:本文选择晏几道词做为研究的对象,并把题目定为"晏几道苦情词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其词作的分析研究,对这位"古之伤心人"(冯煦语)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本着"知人论世"的写法,对其写作悲苦词篇的心理形成作了简单的分析,知道他的苦情词篇并不是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