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11)
报纸(283)
学位论文(8)
图书(3)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35)
地方文献 (161)
才乡教育 (5)
地方风物 (4)
宗教集要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168)
2013(37)
2012(57)
2010(55)
2009(33)
2008(42)
2007(23)
2003(14)
2000(8)
1999(15)
按来源分组
云南日报(21)
其它(12)
中外文化交流(1)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1)
中国京剧(1)
京九晚报(1)
报林(1)
中国经济导报(1)
威海日报(1)
春城晚报(1)
《牡丹亭》人物杜娘的女性研究
作者:蓝玉琴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女性意识自觉  父权结构  女性主体 
描述:行動與自主選擇婚姻來說明其所表現之女性主體。本論文近八萬字,共分五章;第二章探討杜麗娘所置身的生活情境。以女性主義的觀點描述劇中女性角色的身份地位、所接受的教育與應當遵循的生活規範,並由男性角色的言說行動來說明劇中父權思想的特徵,分析情節中所呈現的性別意涵,進而指出《牡丹亭》劇中確實呈現出一個典型的父權結構社會。第三章論述杜麗娘內在的女性意識之萌發與成長歷程。杜麗娘在劇中所表現的言說行動或抉擇,與其說一直存在著矛盾,毋寧說是不停地出現變化。本文將對照西方女性主義者的經驗,分由杜麗娘內在的女性意識「未萌之際」、「自覺於心」、「外表於形」三個階段,來說明其矛盾行為的動機。第四章豎立杜麗娘身為女人的自我主體。杜麗娘自戀似的寫真遺愛,以及夢中與幽冥中的情慾自主表現,都和她的形成自我主體的概念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本章前兩節將分別討論;地三節將證明劇情發展至還魂成親的大團圓結局,乃是杜麗娘獲得女人主體性之後,自主選擇並維護其婚姻的表現。第五章總結前三章的論述結果,並說明筆者論述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與限制,及本研究的發現與成果。
希闵诗史观研究
作者:李爱花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希闵  诗史观  论正变  一祖三宗说 
描述:学等方面的著作。其次,论述《诗轨》序之诗歌史观。希闵提倡复古,又肯定诗歌创作上的新变;关于唐宋诗之争及清代的尊宋诗学倾向,反对只取一面的错误做法;指出清代各家虽论音节重点仍在五七言平仄句,但未
时批判新法新学研究
作者:康东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批判  王安石  新法  新学 
描述:、新学的具体措施。时采用多种手段与措施反对新法、新学,他撰写《三经义辨》对《三经新义》进行批判。又在一年间连续上《钦宗皇帝书》批判新法、新学。他鼓励弟子陈渊、王居正、罗从彦共同反对新法,在与朋友
多重肉身─《牡丹亭》杜娘的女体论述
作者:韩巧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湯顯祖    杜麗娘  梅洛庞蒂  梅洛龐蒂  身体  身體  知觉  知覺 
描述:的必然過程。本研究則欲重新回顧湯顯祖「情至論」的觀點,以現象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的知覺身體理論架構起論文的主要脈絡,論述杜麗娘杜麗娘在夢裡和身為鬼魂時,皆以虛而不存的狀態,得以開放她的身體,滿足其自身的情欲。杜麗娘的身體時虛時實,看似自由地在平面立體間流動,以及在時間河裡游走,實際卻掙扎淹溺在一個身體開放與身體封閉的矛盾裡,這正是「情至」論推展至極致,身體與自然、禮教對話中必然導出的兩難:當自然的身體傾向於開放,禮教的身體卻不容如此。現實界中石道姑封閉的身體、杜麗娘傷春而死的身體、還魂之後堅持守節的身體皆可為證,只能以夢魂之體、畫魂之體、鬼魂之體滿足其天然欲望。而就表演層面來看,杜麗娘面對身體開放與封閉的兩難,在實際演出時,演員實存的身體詮釋起劇本中夢裡、鬼界不存在的身體,現實與虛構的對比,更突顯了在文本和表演的現實界中杜麗娘肉身虛實的弔詭與矛盾。本文受到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哲學體系中的「身體/主體」(I–body)以及「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ity)的啟發,欲進一步地論證,相較於處於封閉狀態的實存肉身,杜麗娘在夢中、畫中與鬼界中的身體是一種從現實界中遁逃的方式,才得以開放、與周遭世界互為主體、相互辯證,反而才是一個真正擁有身體/主體的杜麗娘。
云间月澄:慈湖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隋金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慈湖  “‘一’  ‘心’  ‘觉’”  陆九渊  阳明学 
描述:之主要哲学概念构成的…一’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慈湖思想中诸如“不起意”、“心之精神是谓圣”等理论问题,都可以由这个动态结构得到说明。慈湖自幼成长在儒者家庭,乃父庭显之“心本清明
性别视角下的杜娘式叙述:“生死之恋”模式研究
作者:景楠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  《牡丹亭》    生死之恋 
描述:——“杜娘式叙述:生死之恋”。事实上,关于《牡丹亭》与杜娘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相对而言,对“生死之恋”模式的研究较少。另外,从整体上把握“生死之恋”的表现形态,并探讨其生成及演变过程
崔莺莺、杜娘、林黛玉的戏曲舞台艺术形象之比较研究
作者:楼凝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曲  《西厢记》  青春版《牡丹亭》  《红楼梦》  剧本  音乐  表演 
描述:特点、戏剧美学特征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京剧《西厢记》、昆剧《牡丹亭》、越剧《红楼梦》这三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舞台艺术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结合文学性与戏曲音乐、表演等特征来对三位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三位女性形象的文学性在剧本中的体现、音乐结构特点与塑造三位女性形象的关系以及戏剧美学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悲剧、喜剧风格色彩以及写实、浪漫手法)在三位女性舞台艺术形象塑造上的体现。通过这些研究,从而对戏曲作品舞台人物形象的系统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索,对系统研究戏曲作品舞台人物形象的逻辑思维方法也进行了摸索。戏曲人物的研究应该综合地来进行,因为戏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而笔者所说的“综合”要求知识范围更广,不仅涉及戏曲表演本身“四功”、“五法”等方面的知识,还应涉及音乐、表演以外的文学、美学、导演等方面的知识。此外,研究者还应该站在戏剧的高度来进行戏曲人物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统领相关的各门知识。
论社会进步的标准/李军著;炳勋指导精神劳动与人的本质初探
作者:霍福广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论社会进步的标准/李军著;炳勋指导精神劳动与人的本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