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06)
报纸(262)
学位论文(18)
图书(17)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49)
地方文献 (38)
红色文化 (7)
宗教集要 (7)
才乡教育 (2)
地方风物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162)
2013(29)
2012(42)
2011(47)
2003(13)
2002(11)
1999(17)
1996(14)
1992(4)
1989(6)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9)
青年时报(7)
古典文学知识(5)
连环画报(1)
新财富(1)
鸡西大学学报(1)
北京图书馆馆刊(1)
中国质量报(1)
社区(1)
晚晴(1)
沈凤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
作者:许冠恒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沈凤  中医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研究 
描述:料。通过研究,认为沈教授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①认为温病学是在《伤寒论》基础上的发展。沈教授指出《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具体影响有:六经的继承发展观是温病学中特有辨证方法的立论基础;辨证求因观促进了温病病因的不断演化发展;诊断观对温病诊法学发展起了积极影响;“随证治之”观启示了温病治疗学。②认为《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功用丰富,具有解表和营、通阳散寒、温化水气、补益里虚、平冲降逆和通瘀活血等功效;随着用量及配伍药物的不同,体现的功用更多。③揭示了《伤寒论》中水气病辨证施治的规律,分为五种类型:表寒里饮,治宜解表化饮;水结胸胁,治宜逐水;水阻中焦,治宜温运;下焦阳气不化,治宜化气行水;水热郁阻,治宜清热利水。④在传统六淫病因学说基础上,指出温邪受地域影响易夹湿为患;认为应该将传统的六淫病因学说加以改革和发展,把六淫病因学说、戾气学说与现代病原体理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正确地认识各种温病的发病原因,又能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⑤外感热病治疗中需坚持六大治则:未病先防,已病截断;强调祛邪,注重扶正;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协调气机升降平衡;时时顾护阴液。⑥认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主张取三者之所长,融合为一,提出以脏腑为纲、以气血为辨、以八纲为用的外感热病辨证理论体系统一的新设想。通过病例分析和沈教授亲传身授,总结了沈教授在小儿感冒、支气管哮喘、萎缩性胃炎、白塞病、湿热痹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六种中(西)医疾病诊疗经验;总结了沈教授常用方止嗽散及藿朴夏苓汤的应用经验;总结了沈教授治疗温病神昏及膏滋方的特色经验。
奎章文人辞赋研究
作者:侯慧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奎章  辞赋  虞集 
描述:及后来在明初文坛有着举足轻重力量的一批文人,在元代文坛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奎章文人集团对于元代文学的鼎盛和文风的确立居功至伟,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不可磨灭的重大影响。在把握元代文学鼎盛时期的风和
范文、胡绳、刘大年与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赵庆云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范文、胡绳、刘大年与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研究
从互性理论谈《牡丹亭》中互符号的翻译
作者:林雪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  符号  符号  文本  文本 
描述:的关系以及阐释文本的内涵。 英国学者哈蒂姆与梅森将互性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为翻译研 究提供了新方法,打开新视野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论文为探索性研究,借助于互性理论中对符号这一术语的 界定并以此
王安石记体研究
作者:姚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记体  创作分期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传承  价值 
描述:法,从总体上把握王安石记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记体对前人记体的开拓创新之表现,明确其在记体发展史上的地位。
王安石政論研究
作者:郭春輝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踵開拓;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藉由其政論,能凸顯他的散文特色,並確認王安石在「唐宋八大家」的歷史定位。筆者以《王荊公文集箋注》為研究材料,從中篩選一百一十篇政論來探討。首先,考察當時的社會情勢及時代
曾巩记体研究
作者:张超旭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记体  内容特点  艺术风貌 
描述:细致划分,深入探究。笔者主要是从亭台堂记、学记、寺观记、人事杂记这四个方面进行剖析。第三章主要研究曾巩记体的艺术特色。曾巩的记体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章将从艺术风格、结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
曾巩记体风格论
作者:李美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曾巩  散文  散文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  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  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 
描述:的发展概况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接着对记体的内容、题材及其特点作了定义,然后对记体在北宋发展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按照目前学术界多数人的观点,记体在唐代元结笔下才具有了完整的文体意义,入宋
性与翻译:从互性视角评析《牡丹亭》两个英译本
作者:李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译  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译本的研究现状,接着从互性这一概念的理论来源着手,着重介绍了有关“互性”的不同定义,并基于Norman Fairclough对“互性”的分类提出笔者自己关于互性的定义和分类的观点,将互
曾巩的道统思想与统观对其创作的影响
作者:李金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统论  道统论  统观  统观  经世致作  经世致作  简古  简古  自然平易  自然平易 
描述:曾巩作品之所以有生命力及生命力的具体表现加以阐述。首先醇正儒家思想是其作品生命力的根源,这上点表现的尤为突出是他的道统观,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统观又成为曾巩自己文学创作和评判他人作品的标准。相对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