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89)
报纸(473)
会议论文(14)
学位论文(12)
图书(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00)
地方文献 (31)
地方风物 (30)
非遗保护 (18)
宗教集要 (6)
才乡教育 (6)
文化溯源 (5)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2(129)
2010(67)
2008(45)
2005(27)
2004(27)
1999(12)
1996(14)
1995(16)
1991(7)
1963(1)
按来源分组
中国铁路(2)
大舞台(1)
商场现代化(1)
经济论坛(1)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
中国经贸导刊(1)
测绘学报(1)
辽宁教育(1)
课堂内外(初中版)(1)
学苑教育(1)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江西省宜黄县桥坑农民剧团研究
作者:邱瑶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宜黄戏  桥坑农民剧团  生存现状  传承  发展 
描述:民剧团在传承及发展宜黄戏的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及深层原因进行探究。力图通过这一具体个案,折射中国当代戏曲面临的同样问题。本文共六个部分,包括江西宜黄戏当代发展背景、桥坑农民剧团结构与运行机制、该剧团
吴嘉善及其数学工作研究
作者:高红成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嘉善  算书廿一种  翻译小补  洋务教育  数学著作 
描述:吴嘉善,字子登,江西南丰人,约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卒于光绪十一年(1885).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获馆选庶吉士,次年散馆授职翰林院编修.同治三年(1864年)至七年(1867),任广州同文馆汉文教习,兼授算学.光绪四年(1878)任驻西班牙、秘鲁两国参赞,五年兼任出洋肄业局委
陆九渊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李宏玉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孟子  陆九渊  “本心” 
描述:治国方针。宋明时期,儒学继续发展,以注重“理”和“心”的研究为特征,称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宋初三先生、北宋五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各自的发展都有自己的来源和特点,本文主要研究在新
申遗后抚州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范思思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抚州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  戏班  戏班  传承  传承 
描述:成了半班,后发展为抚河大班。解放后,地方戏剧高速发展,被定名为抚州采茶戏。抚州采茶戏是一种区域性极强的地方剧种,具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一度是当地老百姓娱乐方式的首选。2010年6月2日,被列入
略论先秦礼学的三次发展
作者:黄辉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先秦礼学  周礼  孔子礼学  荀子礼学 
描述:西周时期,周公对传统的礼进行了改造,赋予了“德”与“刑”的初步内容,开启了后世礼学向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发展的道路,但周礼本身还比较混沌;春秋时期经过孔子以仁释礼,礼学中开始充实道德的内容,为后世展现
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对传统昆曲的革新与发展
作者:祁鹏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昆曲现状  昆曲现状  青春版  青春版  《牡丹亭》  《牡丹亭》  革新  革新 
描述:发展是绝对不利,甚至会产生阻碍作用的。无论就《牡丹亭》这出中国戏曲经典的阐释历史和演出历史来说,还是就昆曲乃至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来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演出,都带有里程碑的意义,值得认真总结
淮北相山食品工业园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陈言超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淮北  食品工业园  现状分析 
描述:以上的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现已成为安徽发展速度居前的工业城市和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十一五”至今后稍长时期,是淮北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淮北市委、市人民政府确立了“争先进位、率先
陈自明对张仲景妇科诊治思想之继承与发展
作者:卢美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陈自明  张仲景  妇人大全良方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描述:,治疗了妇科的月经、妊娠、产子、杂病等方面,临床运用广泛,这也表明陈自明学术思想的价值经历几百年,仍然发着耀眼的光芒。 第二部分论述了陈自明对仲景妇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金匮要略》中的部分方剂
网茧与飞跃之间:论汤显祖之心态发展历程及其创作思维
作者:黄莘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南柯记  邯郸记 
描述:」觀點下情理論述的解釋存有相當距離。更何況《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這三部完成年份相當集中的作品,不論題材或風格都有很大的落差;尤其主角之「情」的表現,有著近乎相反的發展。這是否意味湯氏思想上的轉變?抑只是基於不同劇作主題的發揮?不管是用前一種或後一種方式提問,都常是把「情」當作意涵一致,且是相對於「理」的概念來處理。然而從具體文本脈絡來分析,「情」所指涉的向度及用法,實在很難,可能也不必用單一的模式來掌握。因此拙文不打算建立或銜接任何宏觀體系,而重在由文脈的辨異和分疏,去探索湯顯祖「創作思維」和「心態發展」間的聯繫,並試圖對「情」之相關問題進行說明,進而思考文藝與性命之道間的可能關係。
論題之「創作思維」,主要指焦點意識的形成、表現方式及意義脈絡,同時也包含對創作活動本身的思索;因為不只是純粹的理性運作,所以往往牽涉作者應對不同處境的「心態發展」。而「網繭」與「飛躍」的意象,則是借以表示湯顯祖由少到老始終存在,並甚為自覺的生存張力。
先前學界對晚明文化的討論,往往是以明中葉後商業發達及市鎮興起的框架為論述背景;而現今觀眾或讀者,也常是透過崑曲或明清江南出版、評點的現象,去認識湯顯祖其人及作品。但江南吳地對湯氏來說,卻是風土、聲口殊異的「他鄉」。「江右」不僅是其籍貫之所在,而且是具有密切情感聯繫,並涉及「價值」和「歸屬」的「地方」。可以說,湯氏中年後愈形清晰的生存張力,在其生命初期即已埋下伏筆。
江右士人一度於明代政壇佔有重要地位;經略天下就湯氏而言,更帶有幾分成就豪俠壯舉的浪漫想像。他以俠者為典範,企圖建立自我在世界的定位;但既是將官場視為實現俠義之所在,便注定要承受權力場域不得自主的掙扎。《紫釵記》作成前後,湯氏正陷入人事構釁的低潮,因此更激發他以「直」自任的堅持並強調「真」與「假」的辨別。相較於蔣防的<霍小玉傳>,《紫釵記》?堛?撓主角戀情的不是門閥,卻是權力、金錢的糾葛;反面人物的特徵也非李益的薄倖,而是盧太尉的私門壟斷。以私門壟斷取代階級門第,再以壟斷彰顯俠行的構思,應當與湯氏的政治觀點及立場緊密相關。劇中既藉由霍小玉、黃衫客等俠者,對比出異於「私門」的價值選擇;但價值選擇的行動,終究仍需靠「公家」的權勢和秩序為保證。而湯顯祖對於公」的認知,既以「分義」為前提,「分義」的制訂權又在「公家」,那麼公家之於俠者,便又牽涉「個人」和「國家」間的相互關係。在價值判斷上兩者既有交集,但在自由的行使上卻也隱含齟齬。
萬曆十九年湯氏向皇帝上疏受挫後,眼光不再只向外聚焦於「君」及「天下」,心態並產生耐人尋味的變化。其由強烈冀望行俠於世,轉向尋求與世無傷。從編年的角度推斷,羅汝芳、李贄、紫柏,雖都曾給予他啟發或影響,但上疏失敗的挫折,才使其更為自覺三人在其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也使他重新思考自我與世界間的關係。他頻頻採取懺悔的修辭,以獲罪謫臣兼地方官吏的身份,發表個人感悟並倡導「天性」大義的言說。但看似返向性命、時自惕厲的同時,卻也難掩傷感及對政治場域的痛切反省。
同時引人注目的是,湯顯祖的創作力也在此後數年間臻至高峰。奠定其於文學史上重要地位之「四夢」,除《紫釵記》是作於萬曆十五年前後外,《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則各完成於萬曆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年,也就是湯氏自遂昌任上棄官還鄉的最初四年間。藉由可繫年之詩文,可見尋索人生歸宿,乃是其劇作巔峰期所關切的問題。並此歸宿的探求,不止為返鄉四年間詩文的主題。
從其劇作來觀察,任職南京期間寫成的《紫釵記》,「情」僅僅是烘托俠義主題的戲劇成素;至《牡丹亭》和「二夢」,才真正被突顯為戲劇整體的綱領。而這般區隔,又恰好和湯氏心態的轉折構成呼應。
縱使《牡丹亭》及「二夢」,「情」皆為導引主角行動的核心;然而迥異的和詮釋觀點,也顯示出聚焦於「情」,不代表就是從特定角度賦予其堅實不移的價值。或者說,這三部戲都是以「情」為介質,呈現其在不同思想脈絡中,侔契性命之道的「幾種」可能。參照萬曆二十六至二十九年間,湯氏詩文?奡M求歸宿的意向,既未透露重大轉變,卻也多線穿插的現象,正與此不相違逆。因此,即使肯定「情」確實為湯氏戲劇文本的關鍵詞,還需釐清其如何作為關鍵詞才有意義。經由對「情」與「理」、「情」與「法」、「情」與「想」、「深情」與「智骨」等範疇在具體文脈中的分疏,可見湯氏對「情」的界義方式不僅多樣,並且容許矛盾。「情」既可能指向「飛躍」,也可能指向「網繭」;且無論為何,它都和「法」、「想」、「智」等相對端點都共同形成生存張力的結構。
湯顯祖以戲劇之道為「人情之大竇」。「竇」在《禮記》為隱喻用法,到了湯氏筆下,雖然還是隱喻,但《牡丹亭》或「二夢」呈演的戲劇之道,重心則回到「竇」的字面意思,也就是「穴」或「孔竅」上。換言之,隱喻乃反身指向自己。所以如此,應和「情」何以成為關鍵詞有關。湯氏對於「情」的用法,不論彰顯其穿透束縛的性質,或陷入封閉的趨力,都涉及「單一」及「多重」觀點的問題。
如果說《牡丹亭》是以「似怪如妖」的現象表現「天然」,那麼「二夢」則是從凡情世俗的構成,暴露其怪誕虛妄。可以說,《牡丹亭》和「二夢」,前後選取了「情」的相對面來展演「真實」。「世界」是「單一」或「多重」?「真實」是「單一」或「多重」?「孔竅」既區隔不同的時空,也銜接相異的世界。「竇」之兩端,《牡丹亭》表現為「死」、「生」,「二夢」則展演為「夢」、「覺」。戲劇主角進入而後出之,便不再侷限於原本熟悉的「單維」時空、「一個」世界;或者說,「情」都經由「孔竅」而獲得某種照明或轉化。這種表現型態和思考模式,正是湯氏十分特殊之處。
戲劇創作就其對《易經•觀卦》?堙u觀我生」、「觀其生」的關注,不啻為推演「自我」與「世界」間諸多「可能性」又寓「道」於「樂」的場域。透過人物形象、場景意象等的經營,既使得戲劇之外的人生議題和感觸益形「可觀」;但戲劇文本又遠非作者一己順逆及相伴而來的命運感所能規範。易言之,其所謂「駘蕩淫夷」之美,就在能展現豐盈而活潑創化的生機。至於生機在何處?就「荒園」與「湖山石」的意象引申,即共同導向局限和穿越、顯和隱、死與生的辯證。而生機就何而言?從其觀點可以看出一種拆解習常,重視幽隱,並直探究竟真實的傾向。又如何是世界的真實狀態?無論從儒、釋或道來詮釋,所對照者皆為僵化局限或趨向封閉的世故或世態。就此而言,不僅《牡丹亭》,包括《南柯記》和《邯鄲記》,都透露對遠離「真實」之世俗儒者及其觀點的批判。
「戲」固然不同於「經制彝常」,但「遊戲之道」亦關乎嚴肅與神聖。他一方面由「戲神」之「創生」立論,另一方面又自「宜伶」之「抽離」成說。這與其劇作展演「情」與「真實」關係的兩重方式,恰可相互參照。
略论赵长卿词与宋代俗词的发展
作者:陈庆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赵长卿  赵长卿  俗词  俗词  元曲  元曲 
描述: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及杨海明撰写的《唐宋词史》等对于赵长卿词都未曾提及。一位在《全宋词》中存词339首的词人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却总是被评论者忽略不计,这一现象本身就非常值得我们研究。产生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