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22)
报纸(690)
学位论文(67)
会议论文(57)
图书(2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157)
地方文献 (354)
地方风物 (88)
非遗保护 (30)
宗教集要 (10)
才乡教育 (9)
红色文化 (7)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3(170)
2011(246)
2010(200)
2008(168)
2007(118)
2005(67)
2004(47)
1996(47)
1986(22)
1951(1)
按来源分组
科学中国人(2)
通信世界(2)
江西农业(1)
世界电信(1)
中国远程教育(1)
科技中国(1)
安徽文学·下半月(1)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艺术.生活(1)
科技管理咨询(1)
计算向何若干问题的研究
作者:张欢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计算几何  时间复杂性  平面图  凸壳  Voronoi图  货郎担问题 
描述:该论文主要讨论了计算几何的若干问题以及实际应用.该文首先概述了计算几何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领域,在学习有关概念和问题之后,重点讨论了该学科领域中的某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包括平面步定位
美国黄松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的研究
作者:李科友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国黄松  成熟胚  细胞分裂素  诱导率 
描述:该项目通过对黄松的组织培养和微体快繁技术的研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以美国黄松成熟胚为外植体获得了再生小植株,初步探索了美国黄松微体快繁的有效途径,为其工厂化育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和理论基础
论粤剧《紫钗记》对明汤显祖《紫钗记》的改编
作者:许嘉琪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紫钗记  紫钗记  粤剧  粤剧  明传奇  明传奇  改编  改编  经验  经验 
描述:记》的改编情况之比较、唐涤生改编汤本《紫钗记》的成功经验等进行论述。
性别视角下的杜丽娘式叙述:“生死之恋”模式研究
作者:景楠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  《牡丹亭》  杜丽娘  生死之恋 
描述:前沿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关注文学女性问题有余,对文学要素的性别分析不足;以女性创作研究见长,女性阅读研究不足;现代文学研究成就卓著,古代文学研究相对薄弱等。基于此,屈雅君教授主持
《西厢记》《牡丹亭》才子佳人形象探及其文化阐释
作者:刘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才子佳人  才子佳人  形象  形象  差异  差异  文化阐释  文化阐释 
描述:来才子佳人小说的兴起产生了独特的推动作用。这两部经典剧作虽然都是讴歌爱情的才子佳人戏,在中国古代的情爱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两部佳作之间还是存在着巨大差异。 本文
论《诗经》的孝思想
作者:陈发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经》  孝思想  周礼 
描述: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正是立足于孝这一伦理道理,以《诗经》为考察对象,从文本入手分析孝的早期内涵及其发展演变情况,并对其背后的原因、作用、与周礼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一番探究,从而对孝这一伦理观能够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周礼》的会计制度初探
作者:唐婉晴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春秋战国  《周礼》  会计制度 
描述:支与会计操作规则、会计簿书及会计制度在《周礼》财政体系的意义等这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整理《周礼》会计制度的材料,对《周礼》的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的生平与社会网络
作者:腰蓝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江西  士大夫  交游 
描述:弥补学术的空白。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何的家族。何出身扰州乐安宦族,代有显人,本部分着重考察其家庭成员并梳理出若干支谱系。第二部分则侧重研究何本人,包括其生平、经历
《牡丹亭》的民俗文化研究
作者:潘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民俗学  文化 
描述:、精神民俗等方面,对《牡丹亭》的诸多纷繁的民俗事项进行分类和探讨,发掘其间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同时通过挖掘作品的民俗事象,论述这些民俗事象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分析对作品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
从朱陆同到朱王异同: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作者:毕游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范畴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描述:的“理”都具有双重性特征,既是存在于自然世界的客观之理(实然之理),又是存在于人伦世界的主观之理(应然之理)。其中,客观性是显性的,主观性则是隐性的。这一双重性是“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朱陆之间的不同在于,朱熹认为“理”首先是外在于客观世界的,因此朱学有着丰富的宇宙论,并强调对“理”的认知必须经过“格物致知”的学习过程。陆九渊虽然也承认“理”是“充塞宇宙”的客观之理,但更强调“理”是“本心固有”的,无需向外求索,因此不需要宇宙论,“格物致知”也并非获得“理”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朱学有严格的形而上的理论框架,因此“性”是连接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心”的中间范畴,发挥着道德本体的重要作用。而陆学则没有形而上的理论框架,从而也无需以“性”作为中介范畴。代之而为道德本体的,是“本心”。王守仁继承了朱学和陆学的思想资源,延续了元明以来合会朱陆的趋势。王学对理学最重要的发展,是强调了“理”的主观性,削弱了“理”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的双重性矛盾。他认为,“理”是“心”的主观产物。“心”的作用不仅是认知“理”,更重要的是生成“理”。与陆学类似,王学也没有形而上的理论框架,因此也不需要的“性”范畴作为“理”与“心”之间的中介。王学的道德本体是“良知”。王守仁的“知”与朱陆不同。朱陆之“知”是理性之知,因此主张知先行重;而王学之“知”则是本能之知,因而强调知行合一。王守仁否定了道德的知识性,认为“格物致知”的过程便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即是“致良知”。总之,理学从南宋后期到明朝中期的发展特点是:“理”的主观性越来越突出,“性”范畴逐渐被淡化,“心”的作用由“知理”演变为“生理”,“知”则由道德认知演变为道德本能。简言之,理学的知识性越来越弱,实践性越来越强。这便使理学从士大夫阶层走向民间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