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陆哲学比较研究
-
作者:彭永捷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朱陆之辩 道德 伦理
-
描述: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绪论 宋明理学的一条主线 朱熹和陆象山都是南宋时代的大儒,他们分别是理学中道学与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而道学和心学又成为宋代理学以及整个元、明、清哲学中最主要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学
-
和会朱陆:吴澄哲学思想研究
-
作者:王富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澄 朱熹 陆九渊 和会朱陆
-
描述:在,主张打破门户,汇集两家之所长,否则,儒学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应该说,和会朱陆的潮流不是偶然的,它是理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吴澄,作为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深谙朱陆两家思想之所长,以“和会朱陆”,继承道统
-
吴澄“和会朱陆”的思想研究
-
作者:黄义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澄 和会朱陆 理气未始相离 心事不离
-
描述:”来达至圣人之境。此是朱陆在修养方法上的重要差异。吴澄在本体论上提出了“理气未始相离”的思想,理气不离则“理”与“事”、“心”与“事”不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朱熹的“理本论”与陆九渊的“心本论
-
陆九渊心学思想探微:以朱陆交往为线索
-
作者:丁国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朱熹 交往 本心 道
-
描述:之会,陆九渊与朱熹首次相识,彼此间切磋学问,陆氏之和诗直贯孟子之真生命,表达其“本心”思想以及直契本心之易简工夫;通过解“九卦序”更是提出了一条“使君子身修而天下治”的“易”学工夫进路:履、谦、复
-
从朱陆异同到朱王异同: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
作者:毕游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范畴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
描述:的“理”都具有双重性特征,既是存在于自然世界的客观之理(实然之理),又是存在于人伦世界的主观之理(应然之理)。其中,客观性是显性的,主观性则是隐性的。这一双重性是“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朱陆之间
-
陆象山的心学与实学
-
作者:刘晓梅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实学 哲学思想
-
描述:陆九渊因为在哲学上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心和理、心和伦理纲常等同起来,使脱离于主体的客观之“理”消融在主体之“心”中,强调“心”的统帅作用,“心”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最高... >> 详细
-
陆王心学“减损论”:陆王道德修养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原则
-
作者:张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王阳明 陆王心学 减损论 道德修养 知识技能
-
描述:陆王心学“减损论”:陆王道德修养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原则
-
明代陆机批评研究
-
作者:刘坤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机 明代批评 创作 理论 诗史地位 胡应麟 许学夷
-
描述:其作品风格;分析其“体备才兼”;指出其“嗣魏开宋”的历史地位。许学夷则以辩体的方式构建了诗史时空之网,标举诗歌正体与变体。在他的诗歌体系中,陆机作品“雕刻伤拙”,属于“再变”。他明确了陆机“转变关捩
-
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的探索:以吴宗慈为例
-
作者:赵欢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宗慈 吴宗慈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
描述:革命导师孙中山先生,在护法运动和北伐运动等政治活动中四处奔走,为孙中山的政治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寄希望于通过建立议会,实行宪法,以求达到国家民主的目的,然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让其放弃了政治救国的想法,转而以创办工厂,开矿采矿进行实业救国。他先后筹办浙江长兴煤矿、湖北鄂城铁矿和江西乐平锰矿三个矿场,筹措资金,添置设备,本想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大干一场,终因时局动荡,外商毁约而停产。在国家遭受外敌欺辱,人民奋起反抗之时,他投身于国家的教育与文化事业中。为了不让人淡忘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他义无反顾地编纂《庐山志》和《江西通志》(稿本),为江西的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社会大变革的情况下,他与时俱进,顺应潮流,提出在面对社会变化中的独立见解,而且还主动地去适应这个已经变化的社会。他在社会变革中努力地提出自己的应对之策,并且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变革,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他的人生实践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他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在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
陆学为体,朱学为用:从「工夫」论吴澄
-
作者:吴致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吴澄 理学 心学 工夫 工夫论
-
描述:入陸的形成過程。第四章,筆者要解釋吳澄思想中「格物窮理」的問題,研究他如何將「格物窮理」的工夫納入陸學的心學體系之中,並且簡單論述與吳澄並列為元代「和會朱陸」兩大代表學者的鄭玉,以凸顯吳澄思想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