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0)
学位论文(14)
报纸(4)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25)
历史名人 (11)
宗教集要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2)
2013(2)
2011(7)
2010(6)
2008(4)
2004(1)
2001(1)
1999(2)
1997(1)
1985(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4)
剧影月报(2)
新商报(1)
戏文(1)
新村(1)
炎黄春秋(1)
四川戏剧(1)
语文教学与研究(1)
对外传播(1)
大江周刊(焦点)(1)
《牡丹亭》个性化唱词的英译研究
作者:任延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个性化  唱词  英译 
描述:有个性化的唱词。《牡丹亭》的主要故事情节集中在了剧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身上,而他们也正是个性特征最为明显的人物形象。本文的主体部分即分四章来分析译文中对于各个人物个性化唱词的翻译。第一章写杜丽娘唱词
论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唱词的翻译:以《牡丹亭》的两
作者:何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唱词  互文性翻译  《牡丹亭》  语境重构  音乐性传递  意象传递 
描述:翻译理论对于唱词音乐性和意象的传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牡丹亭》译本对比研究
作者:徐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翻译  翻译比较研究 
描述:策略问题,试图跳出直译、意译的局限分析翻译对策。文章分析了各个译本在具体实例处理上的得失后,得出下列开放性结论,仅供读者讨论:一方面异化传达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异化的效果受到译文读者接受水平
《牡丹亭》伯奇译本与汪译本中隐喻的对比研究
作者:高韵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隐喻  翻译  翻译策略  《牡丹事》 
描述:其隐喻翻译更是难以找到定量翻译研究的先例。 本文基于纽马克对隐喻翻译的分类方法对《牡丹亭》中伯奇译本和汪译本的隐喻翻译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平行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比了
《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分析
作者:熊灵燕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目的论  目的论  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高度浓缩的语言  高度浓缩的语言  真正而全面的理解  真正而全面的理解 
描述: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如此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应向世界推广。 根据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将“目的”这一概念纳入翻译的理论),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主旨。翻译目的决定将要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便创造出功能上充分的目的文本。在目的论中,目的文本好坏的评价标准不是等值而是充分发挥了译者想要译文发挥的作用。本文尝试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牡丹亭》的文化翻译,看翻译目的在翻译行为中怎样影响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并能取得什么效果。我们发现,在不同翻译目的的指导下,《牡丹亭》两个英译本的译者在采取不同翻译策略后创造出了不同的目的文本。然而,两个目的文本都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各自的翻译目的。本文将努力研究翻译过程中的目的并介绍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本剧创作于明朝,即便是中国读者在理解文言文(尤其是其中的诗句部分)这一高度浓缩的语言上都可能有困难,外国读者就更不用说了。不可避免有许多内涵的东西因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而无法欣赏,因此,对译者而言,最关键是要让译文能在使用的环境里起到人们正好想要它起到的作用。只有这样,外国读者才能对我们伟大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获得真正而全面的理解。
《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分析:从目的论的角度
作者:熊灵燕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目的论  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高度浓缩的语言 
描述: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如此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应向世界推广。 根据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将"目的"这一概念纳入翻译的理论),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主旨。翻译目的决定将要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便创造出功能上充分的目的文本。在目的论中,目的文本好坏的评价标准不是等值而是充分发挥了译者想要译文发挥的作用。本文尝试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牡丹亭》的文化翻译,看翻译目的在翻译行为中怎样影响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并能取得什么效果。我们发现,在不同翻译目的的指导下,《牡丹亭》两个英译本的译者在采取不同翻译策略后创造出了不同的目的文本。然而,两个目的文本都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各自的翻译目的。本文将努力研究翻译过程中的目的并介绍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本剧创作于明朝,即便是中国读者在理解文言文(尤其是其中的诗句部分)这一高度浓缩的语言上都可能有困难,外国读者就更不用说了。不可避免有许多内涵的东西因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而无法欣赏,因此,对译者而言,最关键是要让译文能在使用的环境里起到人们正好想要它起到的作用。只有这样,外国读者才能对我们伟大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获得真正而全面的理解。
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
作者:韩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英文版本  德国功能主义  翻译策略  词汇分析 
描述: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
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看白之《牡丹亭》唱词英译美的再现
作者:吴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唱词  《牡丹亭》唱词  英译  英译  美的再现  美的再现  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 
描述:亦可称为曲文),属于诗歌的范畴,极富情趣,是极美的文学语言。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白之教授的《牡丹亭》唱词英译中美的再现进行尝试性的研究。翻译美学植根于中国本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探讨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牡丹亭》英语译本对比研究
作者:许方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对等 
描述:已经不断在世界各国掀起轰动,但是《牡丹亭》戏剧文本的译介相比较而言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现存的《牡丹亭》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当数Cyril Birch的译本和汪榕培的译本,两个译本年代不同,侧重点
昆曲《牡丹亭》英文译本对比研究:从处理文化限定词策略的角度
作者:孙小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昆曲《牡丹亭》英文译本对比研究:从处理文化限定词策略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