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亭台楼阁散文研究
-
作者:刘波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亭台楼阁散文 意蕴 曾巩 创作实践
-
描述:文的数量达到3100余篇。元明清散文中亭台楼阁成为文人士子笔下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北宋时期,亭台楼阁散文的篇目近500篇。由唐至元的转变,宋代在这之间所起的关捩性作用值得我们研究。在研究亭台楼阁散文
-
北宋居士诗研究
-
作者:昝红霞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居士 北宋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陈师道
-
描述:绪论探讨了三方面的问题:“居士”具有儒家和佛教两个基本文化渊源,后者中的《维摩诘经》对居士概念的丰富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居士的人生特点包括能很好地处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调整世间与出世间的生活,以及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坚定的人生信仰;居士诗歌
-
北宋事功思潮的崛起:以王安石为例
-
作者:谢孝明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北宋 事功思潮 事功思潮 王安石 王安石
-
描述:崛起于北宋的事功思潮以“富国富民”为价值目的,以“理财”为形式,以“事功”为内容,围绕这些问题在北宋文官集团中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是北宋事功思潮发生,发展的主线。本文正是沿此线索对北宋事功思潮
-
北宋天人感应政治思想之研究
-
作者:颜汝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天人感应 政治思想 董仲舒 欧阳修 王安石
-
描述:,但只限於政治領域,學術領域則以玄學為主。至唐代,開始出現大規模批評天人感應思想的言論,但當時少有直指天人感應思想的理論核心進行攻擊。
北宋建國初期,基於國家政權合法性的需求,天命思想被大量運
-
北宋中后期士大夫的女性观:以王安石、司马光、程颐、苏轼为例
-
作者:张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北宋 士大夫 士大夫 女性观 女性观
-
描述:巨大成就相比,他们积极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实践很难说是成功的。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宋代的妇女生活及其地位也发生了变化。陈东原曾指出:“宋代实在是妇女生活转变的时代”,这种转变影响范围是很大的,涉及女性在婚姻、法律、经济、教育、文学等各个方面。以王安石、苏轼、司马光、程颐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今人较多关注他们的政治建树、学术思想,对于他们的女性观的研究显得零碎,缺乏系统性,他们对于当时的女性群体是有其独特的认识,通过对于四人文集中关于女性的梳理,可以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当时拥有话语权阶层的女性观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来源于其女性观主张的理论性与社会现实性之间,因此此阶段的士大夫女性观主张多是理论呼吁,实际行动者寥寥,甚至于有时也不得不向社会现实妥协。
-
北宋前期市场管理制度研究:以王安石市易法为中心
-
作者:刘萍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市场管理制度 市易法
-
描述:的法律条例,并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前期颁布的法规大多宽缓得当,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客观上促进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再次发展。沿着这种恤商悯商的管理思路发展下去,北宋或将推动我国历史迈入新的纪元
-
北宋青苗法研究
-
作者:冮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青苗法 常品仓制度 借贷制度 王安石变法
-
描述: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的细致研究。为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笔者以为,在王安石的诸项新法中,对于青苗法的颁布与施行的争议尤为激烈。本文聚焦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青苗法作深入的探究:第一部分,概述青苗法的立法内涵。还原青苗法的本来面目,明确青苗法的立法初衷与具体内容。第二部分,此部分是本文的主干部分,探寻青苗法的立法渊源。从制度传承和社会背景两方面对青苗法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呈现在青苗法颁行过程中的纷争,从而获取关于青苗法的正反两方面的声音。第四部分,在前文基础之上得出关于青苗法实效的结论,对青苗法作出一个中肯、客观的评说。
-
北宋士大夫词研究
-
作者:马里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词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
描述:的现实处境与歌词文本时地人事之构成要素,而最为核心、同时也是词境高下深浅的决定性因素,是寄寓于歌词之中的时代精神。北宋士大夫词,是士大夫之“宋型”特质渗透入歌词,形成了作为“词中心史”的“词史”。借助
-
北宋新学学派研究
-
作者:耿纪平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文学 新学 王安石
-
描述:北宋新学学派研究
-
北宋老学初探
-
作者:詹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文学 老学著作 心性学 苏辙 王安石 《老子注》
-
描述:。其中的“性”论基本上来自佛教,而修养论则多为禅宗止观说与庄子“坐忘”、“心斋”说的结合,其所追求的境界则多为庄学与先秦儒家所追求的境界的融合。 北宋老学除心性学特征外,也有一些其它风貌。王安石与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