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326)
期刊文章(1164)
图书(28)
学位论文(20)
会议论文(2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516)
地方文献 (14)
才乡教育 (10)
红色文化 (7)
宗教集要 (7)
地方风物 (2)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4(286)
2011(190)
2010(419)
2009(217)
2007(92)
1993(27)
1982(34)
1939(4)
1938(7)
1937(4)
按来源分组
十日戏剧(9)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5)
经济日报(4)
商丘日报(3)
中国戏剧(2)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洛阳日报(1)
散文选刊(1)
鹰潭日报(1)
武汉晨报(1)
罗汝仁学思想研究
作者:朱洁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汝    求仁 
描述:体的展开过程,仁学思想所体现的境界是“万物一体”。罗汝“求仁”的途径是以“一切放下”、“戒慎恐惧”、“当下反求”的无工夫为工夫为特色。泰州学派原本是儒家学派,罗汝认同孔孟以孔孟仁学思想为宗旨
泰州学派罗汝思想研究
作者:谢旭彤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泰州学派  良知  赤子之心  破光景   
描述:顺适当下。借破斥“光景”,罗汝开出了无执的、活泼泼的精神境界。罗汝认为,《大学》、《中庸》的精义全从《周易》生生一语变化而来。因之,他以《易传》的生生不息观念来解释《大学》。在他看来,生命
罗汝的社会思想与实践:以《罗汝集》为中心
作者:晏春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汝  罗汝  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  孩提之心  孩提之心  同天  同天  乡约  乡约  族会  族会 
描述:、正文。(一)罗汝的社会思想理念。提出罗汝理想社会的道德源泉是孩提之心这一道德自我;社会关系的规范是孝弟慈;理想社会的模式是仁而万物一体,在该模式中对人的要求是“行仁义”和“同天”,以实现人与物
见心与践心—罗汝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王振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汝  赤子之心  孝悌慈  打破光景  修正 
描述:的内在要求;本心的呈现既落实在“孝悌慈”等道德实践之中,又逻辑地包含体用贯通、身心合一、复以自知等理论内容;在此理论基础上,罗汝展开了对“现成良知”的修正和对效验光景的破除。阳明身后,学者对“良知
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以明儒罗汝为例
作者:黄漫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中后期  书院教师  教师角色  儒学平民化 
描述:对象和方法。第二部分叙述了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的发展脉络,并对比了明初和明中后期书院教师在角色扮演上存在的不同,认为由于儒学平民化的纵深发展,使得书院教师在积极思考角色的变化。第三部分介绍了罗汝
身本与情本--以问题为中心的王艮罗汝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余红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本  情本  百姓日用   
描述:在世生活的人间关怀传统,以及在理学内部的相关争议问题,并对陆王学说中的“心”以及“心即理”命题按王艮的理解做出解说;第二章的内容,是对王艮、罗汝“以一身体万物”、“身心宇宙浑融贯通”等思想做出分析
大年史学研究
作者:黄广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大年  中国近代史  阶级斗争观点  解释体系  当代史学 
描述:吸引之时,在他们身边却又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迅速成长起来,这一群体则是以大年、胡绳为代表的第二代马克思主义史家。这一代史家把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他们的学术历程和学术命运与新中国五十年风雨历程紧
绍棠小说论
作者:崔杰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绍棠  绍棠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题材  题材  人物  人物  结构  结构 
描述:的命运都几经沉浮,历尽沧桑,其间的是是非非,臧否抑扬,至今还时时引发文坛上的论战风云。本文拟从当代文学中长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颇有特色的作家绍棠的小说题材、人物、结构等方面来深入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绍铭的散文
作者:骆明堂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绍铭  散文创作  香港文坛  时代感 
描述:知之甚少,故笔者将对其散文进行多方面的解读评价。绍铭的散文以短小精炼著称,在有限的“框框”里,他尽情地任由文思上天入地、出入中外古今。他的散文内容博杂,文思敏锐,无论是怀人忆旧还是道古论今,都满载
清代地方官的诉讼处理:以知县衡为例
作者:庄雅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诉讼  地方官  幕友  吏役  管控差役  约束书吏  打击讼师 
描述:何。 在法律規範下的官與民,有著不同的訴訟態度:官方追求無訟理念,秉持「息訟」立場;民眾追求己利,透過「訴訟」達成目的。雖然在《大清律例》中不乏抑訟之規定,但也因清律中「例」的不斷修改增多的特點,使得民眾可以透過訴訟中的實務執行者—吏役尋求對己有利之處。吏役在訴訟中,擔任實務工作,自收呈、傳喚、錄供、用刑、監禁等工作,皆由其經手處理,因此可以藉職務之便上下其手。另外,在訴訟中有著隱性作用的,是隱身在官員與民眾之後的幕友與訟師。官員藉幕友法律知識協助襄理,管理吏役,欲使訟案完善處理;民眾藉訟師法律知識謀畫策略,勾結吏役,欲使訟案獲得勝訴。訴訟中的官與民,以及虛實作用人物—吏役、幕友、訟師,五者在訴訟中的運作關係影響訟案進行與判決。 地方官員身為訟案審理者,作為官方之代表,對於國家「無訟」理念之追求,秉持「息訟」態度,但卻不能無視民眾「訴訟」之需求,因此藉由各種方式來處理訴訟以達到息訟之目的。身處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知縣官劉衡的訴訟處理之道有二個方向:一是內部作為,熟讀律例與謹慎辦案;一是外部作用,管控差役、約束書吏、打擊訟師。 內部作為方面,劉衡認為讀律是為保全良民不受棍蠹誣擾,須先讀訴訟、斷獄兩門,爾後再分日、分門逐次讀他律,惟名例律須最後讀。劉衡因熟讀律例,弱化了幕友在審理案件上的功能。另外,對訟案的審理劉衡認為要耐心、謹慎,善用審訊技巧:察言觀色、隔別錄供、善用神判。 外部作用方面,劉衡對於管控差役有八項實際作法:管控人數、具名負責、連坐具保、賞罰分明、慎用傳票、勘驗從簡、以民捕盜、審案速結。約束書吏有六項作法:親收呈狀,嚴飭代書;親檢簿書,不用門丁;審理詞訟,寧速勿遲;審結判語,當堂硃書;抄寫審單,鈐印契券;熟讀律例,不假他人。打擊訟師有十項作法:熟讀律例,依法審理;親收呈詞,當堂審問;狀不輕准,准則必審;審理詞訟,寧速勿遲;審結判語,當堂硃書;審斷有誤,自行改正;三八收呈,餘日不收;究出訟棍,嚴加懲處;管控吏役,勿結訟師;勸民息訟,減少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