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学视野下的《牡丹亭》
-
作者:陈宁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传播 传播 文本传播 文本传播 舞台传播 舞台传播 评点传播 评点传播 闺阁传播 闺阁传播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
描述:显祖是促进《牡丹亭》文本传播的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爱情,突出至情思想。明清时期《牡丹亭》的众多版本和改编本,说明了《牡丹亭》文本传播之繁荣,受欢迎之广泛。 第二章是“《牡丹亭》的舞台传播”的研究。众多剧种将《牡丹亭》搬演舞台,比如宜黄腔、调腔、新腔、皮黄腔、豫剧、昆曲等;当时很多名伶传唱《牡丹亭》,比如宜伶、戏班名伶、女戏家伶等等。舞台上的《牡丹亭》,流芳溢彩,迤逦而来,满足士大夫阶层和平民阶层的不同的精神需求,成为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消费方式。 第三章是“《牡丹亭》的文人评点传播”的研究。对《牡丹亭》进行评点的文人主要有汤显祖的好友及文人戏曲家。他们的评点方式多样,比如序跋、眉批、题词、题诗、整本评点、论著评点等等。这些评点有的恰如其分地解释了作品和作者,有的对读者起到正面或负面的导向作用,有的推广了作品,有的借作品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等。评点者主要对至情主题、戏中人物、文辞曲调和关目等作出评点,使得读者更易了解作品和作者,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有新的内涵。 第四章是“《牡丹亭》的闺阁传播”的研究。明清女子有机会展现她们的才能,产生了自我意识,一些闺阁知识女性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想要的幸福、自由和权利。闺阁女性阅读《牡丹亭》或出于情感的需要,或出于对爱情的渴望,或出于对婚姻的自主,用生命来体悟《牡丹亭》。这是《牡丹亭》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女性和作品相得益彰,互为衬托,《牡丹亭》为她们 提供了精神慰藉,她们为《牡丹亭》铺设了一道姹紫嫣红的风景线。 第五章是“《牡丹亭》的现代传播:青春版”的研究。白先勇先生 编排的《牡丹亭》引起了传播狂欢,成为《牡丹亭》乃至昆曲史上最著名的文化 事件。青春版《牡丹亭》在商业演出和校园巡演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票房 和口碑上获得了双丰收。白先勇先生编排的《牡丹亭》为美丽的古典和青春的现 代架起了桥梁。白先勇先生坚持青春版的“正宗,正统,正派”,只删不改,综 合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为青春版《牡丹亭》的大规模传播提供了保障。青春版《牡 丹亭》的成功,说明古典名剧在当代是可以引领文化潮流,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 力。 在传播学视野里研究《牡丹亭》,为《牡丹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 的方法,反过来也促进了《牡丹亭》的传播。
-
王安石人才教育思想研究
-
作者:刘宁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教育思想 创新思维 实用性 系统性
-
描述:理论框架。一是人才教育思想的提出,分别从人才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理论来源两个方面做以分析。王安石所在的年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紧张,对外妥协苟安,对内因循苟简,王安石
-
周亮工《读画录》及其画事研究
-
作者:郭奕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亮工 《读画录》 画评
-
描述:为鉴藏家、画评家的周亮工的完整形象,并总结出周亮工的画评特点与审美倾向。
-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汉时期人才分布的地域特色及其原因
-
作者:李向民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秦汉时期 人才格局 地理环境 文化交流
-
描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汉时期人才分布的地域特色及其原因
-
公共利益不应是权力利益
-
作者:许建熔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共利益 权力利益 个人利益
-
描述:较国内外关于“公共利益”的学理之争,通过例举、分析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关于公共利益的法律规范,结合我国国内具体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对公共利益法律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后,从而尝试对公共利益立法做出一个初探,当然,公共利益立法的出发点和宗旨只有一个:坚决摒弃权力利益,严格区分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更好地保护个人利益。
-
改造与适应是人对自然的两种基本关系
-
作者:方玲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 改造 改造 适应 适应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
-
描述:改造与适应是人对自然的两种基本关系
-
SNARC效应是自动加工还是认知策略?:基于朝代刺激的研究
-
作者:李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SNARC效应 自动加工 认知策略 朝代刺激 编码策略
-
描述:,与实验三相同。实验阶段首先呈现记忆任务,接着呈现判断任务,然后检验被试记忆情况。 本研究结论如下:(1)朝代顺序能产生SNARC效应,说明存在心理时间线(2)顺序信息足够产生SNARC效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