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08)
报纸(244)
学位论文(15)
会议论文(8)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79)
地方文献 (147)
宗教集要 (21)
非遗保护 (16)
地方风物 (5)
红色文化 (4)
才乡教育 (3)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3(43)
2012(69)
2011(90)
2010(53)
2009(76)
2005(22)
2003(17)
2000(15)
1985(6)
1984(9)
按来源分组
中国文化报(3)
淮北日报(2)
青海社会科学(1)
理论导报(1)
教育文汇(1)
散文百家(1)
政法论坛(1)
中国人大(1)
保山日报(1)
中国报业(1)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张性正断裂判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作者:苏永辉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  张性正断裂  张性正断裂      断裂演化  断裂演化  油气  油气 
描述:论为指导,以现有的区域地质、物探、钻井、地震、地层等综合资料为基础,以地震解释、断裂演化为主要依托,以张性正断层判方法为手段,别出古生代张性正断裂,分析其剖面特征、平面展布特征、对典型(主干
间月澄:杨慈湖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隋金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杨慈湖  “‘一’  ‘心’  ‘觉’”  陆九渊  阳明学 
描述:之主要哲学概念构成的…一’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杨慈湖思想中诸如“不起意”、“心之精神是谓圣”等理论问题,都可以由这个动态结构得到说明。杨慈湖自幼成长在儒者家庭,乃父杨庭显之“心本清明”、“十百千万,皆本于一”的思想对他影响深刻。在以往的研究中,杨慈湖的思想因他本人与陆象山的师生关系而被认为是“以心为本”的心学。实际上,杨慈湖对心学史上重要人物孟子和陆九渊的思想并非是单纯地继承,他对孟子之思除了“性本善”的观点而外不乏批评之辞;象山答杨慈湖的“本心之问”对杨慈湖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其功用在于确证而不在于启发。并且,慈湖对“心”之本质状态与其发用功能的阐释也远胜过其师陆象山。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以“心学”范畴来解读杨慈湖的思想并不能够完整而清晰地说明杨慈湖思想的整体面貌。在慈湖的话语系统中,他几乎不在单一的意义上论述“心”概念,而是将之与“一”和“觉”等概念一起使用来阐明其思考。概而言之,慈湖的思想主要呈现为一个“‘‘觉…’的动态结构,慈湖在这一结构之中阐释“心”清明无体,澄然无际的特性;世界之本相从根本处而言,就是作为存在者整体的“一”;而对世间万物之“一”状态的洞达,便是己“心”之“觉”。整全性的“一”只有在主体之“心”深入其中并且“觉”了以后,才会向我们展示出其各个方面的意义,已“心”之思也因此才获得思考前提和思想成果,此为杨慈湖思想“‘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之梗概内容。通过阅读杨慈湖的著作我们还发现,杨慈湖本人对佛禅基本持否定态度,对道家思想和道教科仪规范却较为熟悉。慈湖思想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曾一度淹没,到了明代,伴随着阳明学的兴起,因阳明学学者自身解释阳明思想的需要,慈湖之学被重新诠释,慈湖思想也因此获得重登中国思想史舞台的机会,慈湖思想与阳明学之间的关联,应该成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被重新予以重视的课题。
从《周礼》周王室的家庭教育
作者:吴玮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周王  家庭教育  王室子弟 
描述:代学者的重视。自先秦诸子始,对周代王室家庭教育的研究已层出不穷,为各朝君主王室家教起着借鉴作用。通过周王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加深对周代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为我国现阶段家庭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其中,《周礼》是一部先秦时期周代政制理想建构的典籍,其中涉及到许多周代的政治制度,对周王室家庭教育内容的记载也颇为丰富。因此,本文以《周礼》中记载的周王室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运用现代家庭教育学的原理对其进行分析,以了解《周礼》中周王室家庭教育的职守、家庭教育的施教对象、家庭教育的内容及特点。为了对《周礼》中周王室家庭教育进行更好的论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部分,首先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再对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以《周礼》职官体系中的周王室家庭教育职守为对象从两方面进行论述。其一,梳理《周礼》中王室家庭教育的对象;其二,对《周礼》中负责掌管周王室家庭教育职官的职守进行梳理。第三部分,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周礼》中周王室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文章对《周礼》中王室子弟的家庭教育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包括道艺教育、品德教育、礼仪教育以及言行教育。其次,对《周礼》中周王后妃的家庭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包括“阴礼”、“妇德”、等方面的内容。第四部分,文章对《周礼》中周王室家庭教育的特点进行总结。《周礼》中周王室家庭教育与一般家庭相比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包括家国同构、政教合一、官师一体三个特色。综上所述,《周礼》中周王室家庭教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记载的周王室家庭教育内容、所具有的家庭教育的特点都为后世家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周礼》中周王室家庭教育这一问题的初步研究,以便引起学者对先秦时期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且对现代家庭教育的理论建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从语境的层次性《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
作者:樊静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  对等  对等  翻译  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系统受制于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情景语境等,因此寻找意义的对等也就是寻找两种语言的语篇在相同的语境中在功能上的对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使译文能复现原文的语境特征,译者所选择的形式必须能最大程度传递原文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并对此作出了理论的阐释和实践的应用。但是应用其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还不多见。《牡丹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它属于明代传奇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下场诗等几部分组成,人物众多,语言各具特色,原文有着特定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因此要想在译文中复现原文的语境效果,传达对等的意义和功能,译者必须对原文语境进行细致而准确的分析。但是国内外对于《牡丹亭》的翻译情况讨论较少,从文献上来看,还...
从楚简周代的祭祀用玉习俗
作者:韩晓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祭祀用玉  楚简  《周礼》  周代  祭祀仪式 
描述:从楚简周代的祭祀用玉习俗
从现代管理职能视角王安石变法
作者:高旭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  管理学  北宋  王安石变法 
描述:改革的重要性。
从唐宋之际社会转型王安石变法思想
作者:杨世利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变法思想  变法思想  《周礼》  《周礼》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  复古主义  复古主义 
描述:该文以唐宋之际社会转型为大背景,对王安石变法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指出变法思想与社会发展方向相背,变法思想内部存在种种悖论,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从而中华文明发展趋缓的深层次原因.
从北宋财政问题富国与富民思想
作者:陈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财政  富国  富民  王安石变法 
描述:从北宋财政问题富国与富民思想
从《诗经》中的酒周礼文化
作者:邱爱辉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经》  酒文化  周礼文化  酒诗  人伦道德  价值观 
描述:礼,分析周礼文化中所蕴涵的宗教礼俗、人伦道德和生命价值,表现周人对神人和祖先的崇拜和深厚情感,表现他们的等级尊卑观念,尊先敬老的伦理品格和温润中和的人格魅力以及重视群体生活,重视交际的价值观。通过《诗经》中的酒礼文化与希腊酒神精神比较,最终梳理出《诗经》中的酒礼文化的理性精神。
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白之《牡丹亭》唱词英译美的再现
作者:吴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唱词  《牡丹亭》唱词  英译  英译  美的再现  美的再现  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 
描述:亦可称为曲文),属于诗歌的范畴,极富情趣,是极美的文学语言。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白之教授的《牡丹亭》唱词英译中美的再现进行尝试性的研究。翻译美学植根于中国本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探讨美学对译学的意义。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翻译是对原作美学价值的再现。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美学特质决定了翻译美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极其重要的领域。笔者认为,运用美学理论来探索文学翻译,意义深远。尤其对于《牡丹亭》唱词这一极美的文学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翻译美学提供了合适的视角,因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原文中的美通过哪些审美品质表现出来,译者如何展现原文中审美品质,使译入语读者充分感受唱词中的美,为本文的研究目标。简而言之,寻找原文的美,挖掘出译文如何再现原文的美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