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521)
图书
(121)
学位论文
(85)
会议论文
(45)
报纸
(3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95)
地方文献
(11)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24)
2013
(74)
2012
(131)
2011
(100)
2010
(82)
2005
(49)
2004
(48)
1994
(20)
1987
(44)
1960
(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
(175)
汉学研究
(4)
知识窗
(2)
当代职校生
(2)
乡镇论坛
(1)
青少年日记
(1)
公民与法治
(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
(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
(1)
青春期健康
(1)
相关搜索词
巫术活动
周礼
大跃进
妇女
法制史
土地私有化
地方
性格
晏殊
天文学史
地位
妇联组织
减灾
文书
《周礼》
地图管理
祭祀
天下观念
起居职官
行政组织职能
地方分权
先秦时期
判书
译文
研究
战国时期
李约瑟
女子
孙诒让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周礼》所见妇女之地位及职司】搜索到相关结果
85
条
《
周礼
》
所见
巫术考
作者:
孙宇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巫术
周礼
巫术活动
巫术信仰
巫师
巫器
描述:
及风俗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对巫的产生和《
周礼
》的巫官制度进行考察,《
周礼
》巫官制度包括职官名称、职官
职司
、职官属从关系、职官组合等,它是周代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周以前职官制度
《
周礼
·秋官》
所见
司法问题研究
作者:
温慧辉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司法制度
法制史
描述:
作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周礼
》为先秦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自汉迄今,学者对其内容疑信参半,至于谈及其成书年代,则更见纷歧,无有定论,直接影响了人们对《
周礼
》史料价值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有必
晏殊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
作者:
宋翔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文学成就
文学成就
文学史
文学史
地位
地位
描述:
力倡平淡,在灵活运用骈偶方面尤其有独到之处。
《
周礼
》
所见
文书管理制度探讨
作者:
李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
周礼
》
文书
书写
传递
收藏
描述:
文书档案的作用。通过与先秦传世文献以及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岳麓秦简等简牍材料比较来看,《
周礼
》中如此系统发达的文书制度应是战国制度的反映。
《
周礼
》
所见
若干司法问题研究
作者:
关晓丽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
周礼
》
描述:
春秋考;明德慎罚与《
周礼
》司法;《
周礼
》司法所保留的氏族制残余;《
周礼
》所载司法制度对后世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以历史事实反驳了《
周礼
》司法制度研究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并对《
周礼
》中若干司法制度
《
周礼
》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
作者:
彭林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描述:
《
周礼
》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
《
周礼
》
所见
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
作者:
张燕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
周礼
》
王室
起居职官
起居制度
描述:
《<
周礼
>
所见
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当然,凡涉及到周代重要的并与王室起居密切相关的职官,我们均另立专题,将其置于周代历史环境中进行相应考察,以找出《
周礼
》对于此类职官记载的特征,并从王室起居类职官
《
周礼
》
所见
地方行政组织考察
作者:
董巧霞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
周礼
》
乡遂制度
地方行政组织
地域组织
行政组织职能
描述:
起来。 《
周礼
》在“体国经野”的指导思想之下,以乡遂分治,确立了一个十分系统的地方行政组织体系。将《
周礼
》与其他先秦文献和古文字、简帛等资料相比照发现,其所言并非向壁虚造,而确是有其真实的历史依据
《
周礼
》成书时代与国别问题研究——基于《
周礼
》
所见
若干制度
作者:
李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
周礼
》
成书时代
国别
地域特征
战国时期
描述:
》
所见
“大宰”
地位
相类的统领政务的大宰。鉴于“大宰”(或称“冢宰”)在《
周礼
》职官系统中的重要
地位
,可以确定《
周礼
》成书时代的上限不会早于春秋晚期。 第三章,“‘秋官司寇’与《
周礼
》的时代
《
周礼
正义》
所见
孙诒让名物训诂研究
作者:
钱慧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孙诒让
《
周礼
正义》
名物
名物训诂
描述:
献与文献之间循环操作的模式,将名物研究推进到现代名物学研究的阶段。孙诒让《
周礼
正义》正是产生于这学术研究新旧交替之际,在中国名物训诂史上有重要的
地位
,它达到了传统名物训诂的高峰并对现代的名物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