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礼学思想研究
-
作者:殷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礼学思想 周礼 仪礼 礼记 祭祀
-
描述:特征和个性。朱熹的礼学思想以《仪礼》为本经,考证注重义理,强调因时制宜地践履。这些特点均是在朱熹与各学派的论争、激辩、批评、吸收中表现出来的,又鲜明地体现在朱熹的礼学实践中。朱熹的礼学思想充分展现
-
周礼与文学
-
作者:丁进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仪礼 礼记 诗经 神话 金文
-
描述:周礼利用神灵不死的观念推行对祖先神灵、皇天上帝的崇拜,在祭祀活动中追求“敬”的心理效果,而大量利用神话知识有利于加强这种效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周礼促进了神话的繁荣。由于它的礼乐艺术对神话进行了改造,让神话因素进入了礼乐艺术体系,为保存神话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周颂》、《大雅》就带有一定的神话因素。但是周礼对神话有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它力图将神话纳入自己的体系,从而抽空了神话中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因而损害了神话的审美效果。
周礼与诗歌的首要关系表现在对诗歌的使用上,它在制度层面上规定了一定的诗歌与一定的礼仪的对应关系,以此来体现礼的等级差别。由此产生了诗歌的“符号”功能:通过演奏不同的诗歌,使诗歌直接参与了社会生活,例如赋诗、讽谏诗,使诗歌的社会干预功能无限放大,导致对于诗歌的审美价值有所忽略。
周礼对诗歌的创作有广泛影响,它所倡导的审美习惯影响了作者和读者,对诗歌创作的风格、样式都起到了规范作用,其中颂诗的创作直接来源于祭祀的需要。周礼促进了诗歌评论的诞生,从“乐语”教学到宴饮献乐、赋诗、答谢,再到《礼记·乐记》,最后到《诗大序》,形成了中国早期诗歌批评体系。
周礼本身有一个诗乐体系,作为礼乐制度重要的构成因素,它的风、赋、比、兴、雅、颂“六诗”是《诗经》的前身,因此,没有周礼就没有《诗经》。“六诗”体系在总体上稳定的同时,具体用诗也存在变化.“比”是举行“大比”时候演唱的歌曲;“兴”是在大丧时候演唱的歌曲。这些诗篇虽然随着它所依附的礼乐制度的衰退而消亡,但为后人总结《诗经》的创作经验提供了思想资料。
周礼的礼乐文化制度促进了书写在多个社会生活领域的运用,催生了各种文体,也留下了一些精彩的篇章,为春秋战国时代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尚书》、《春秋》、《国语》、《周易》等书,就是周礼制度的产物。大量的青铜器铭文也是周礼的产物,它们中间不少篇章堪与《尚书》媲美,它们是中华文学中个人创作的滥觞。
-
曾巩文选注
-
作者:鲍时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曾巩文选注
-
王安石<<老子注>>研究
-
作者:李兰芳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 有与无 有为 无为
-
描述:王安石<<老子注>>研究
-
《周礼》郑注训诂研究
-
作者:郭常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郑注 校勘 训诂术语 因声求义
-
描述:古代社会礼俗的重要资料,对后世训诂研究有深 远影响,后代学人对郑玄的训释之学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郑玄注的《周礼》是东汉《周礼》研 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汉代《周礼》各家注释的一次全面总结。清末孙诒让撰
-
王雱《老子注》研究
-
作者:唐大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雱 老子 道 复性 无为
-
描述:思想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义理探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尽可能在对其思想内涵作总体把握的同时,将其理论之各构成部分间的逻辑关联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王雾《老子注》是受当时社会变革实践和理论发展新趋势
-
《周礼》复音词郑注研究
-
作者:李玉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复音词 郑玄 《周礼注》 复音词训释
-
描述:究澄清了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复音词认识观念的错误认识,揭示了复音词注释区别于单音词注释的特点。
-
虞集题画诗论考与作品选注
-
作者:杨群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虞集题画诗论考与作品选注
-
《周礼》郑注双音词研究
-
作者:程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郑玄注 双音词 语法结构 语义分析
-
描述:语料中,郑玄注占有重要地位。十三经注疏中,郑玄一人所注便占了四种。其《周礼注》一出,立即成为人们研读《周礼》的定本。郑玄注《周礼》,以汉制比况古制、以今语解释古语,郑注用语基本上反映了汉末的实际语言
-
《周礼》郑注探源训诂研究
-
作者:裴欢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探源訓詁 同源詞 語詞理據
-
描述:語言材料,運用繋聯同源、追溯詞源、解釋名源的方法,對《周禮》鄭注中的探源訓詁展開研究。本文爬梳分析了《周禮》鄭注中探源訓詁的條例,總結出了鄭玄探源訓詁的體例和方法。根據語詞的音義關係,將其理據關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