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67)
学位论文(529)
图书(118)
会议论文(55)
报纸(4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83)
地方文献 (141)
地方风物 (119)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8)
宗教集要 (12)
文化溯源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140)
2011(133)
2010(125)
2009(112)
2008(95)
2007(98)
2002(47)
2001(38)
1998(37)
1986(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621)
殷都学刊(2)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
中国证券报(2)
青海师专学报(2)
语文学刊(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1)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1)
哈尔滨学院学报(1)
科学经济社会(1)
明初朱子学研究
作者:郭锋航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初朱子学  曹端  薛瑄  吴与弼  胡居仁  陈献章 
描述:,显现出明初理学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内在理路,为理解理学的转型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路径。在明初,程朱理学被独尊及南北学风相互激荡的格局下,理学发展一方面受到朱子学的束缚,不敢逾越;另一方面,明初许多理学家在尊崇朱子学的前提下,对朱子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体认和阐发,开始对朱子学进行修正和突破,形成了新的学术取向,又促进了理学的发展。明初曹端、薛瑄的理学思想与朱子学特征是尊崇与修正,他们是北方理学代表。曹端继承了程朱理学观点建立了以“太极、理”为最高范畴的学理体系,并从太极与理、太极之动静两方面进行阐释。太极或理是其思想终极根基。太极(理)与阴阳二气乃至宇宙万物的关系是形上与形下的相即不离的关系。太极之动静则是太极本有的性质,包括本体意义上的动静和作为宇宙生成过程的动静两个方面涵义。在心性论上,在“理一分殊”视域下,重构天人宇宙图景。落实在工夫论上寻找“孔颜乐处”。他对“心”的地位抬的很高,但只是“心”的本然状态,还不具有本体意义,并没有超出朱子学的范围,心性由应然向实然的过渡。薛瑄继承朱子理气关系论,针对朱子“理先气后”说,主张理气“决不可分先后”、“理气无缝隙”,强调“实理实气”,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理”的形上性和超越性。同时,他还吸收了张载的关学思想,提升“气”的地位,以气化解释万物的生成变化。表现出由“理”向“气”的内在转化,这为朱子理学向气学的反转、明代关学中兴开了先声。人性论上,继承了程朱的“性即理”,强调“论性是学问大本大原”,突出了“性”的本体地位。工夫论上主张“复性”。这些都预示着朱熹理学在明代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向陆九渊“心学”复归。明初吴与弼、胡居仁理学思想与朱子学特征是尊崇与突破,他们是南方理学代表。他们自觉做着朱子学与心学的整合工作。在本体论上,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理学的某些内容,对朱子学仍然是尊崇;另一方面大量地接受了心学的基本观念,有突破之意。吴与弼在心性论上,主张“静观”、“洗心”。在工夫论上将宋儒的持敬穷理说、佛道的静坐观悟说及儒释道通用的反思静虑的修养方法结合起来,表现出明显的综合化倾向。胡居仁,在理气关系上提出了“有此气则有此理,理乃气之所为”是对朱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仍不出朱子学的“规范”。在心性工夫论上,主张“主诚敬以存其心”,对主敬穷理做了新的阐发。工夫论上更加注重心上的“着实”体验,偏于向内用功。他们均表现出对“心”地位的抬高,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程朱理学影响在缩小,而心学的影响在扩大。吴与弼思想的二重性,预示着理学发展不同路径。可以说,吴与弼是阳明心学的开启者。陈献章心学思想是在朱子学的包裹下挺立起来的,与其师吴与弼相比,在更大规模上突破了朱子学。自此,理学地位发生转向,由过去的程朱理学为主转而为以心学为主。陈献章在本体论上,“杂释老”建立道本论代替理本论,又“超释老”,将“心”置于“道”之上,建立起心本论。在心性工夫上,追求静坐中的善端呈现,放弃朱子学的读书路径,并发展为一种教学法,以觉悟证心体。可以说,陈献章的心学思想基本上完成了对朱子学改造,理学地位发生了变化,为阳明心学全面转向奠定了基础。因而,陈献章是理学转向的关键人物。明初理学家对朱子学的体认和阐释表现出两个嬗变轨迹:一是重视实然宇宙论探讨,强调实然之“气”,凸显下学的躬行践履工夫,发展成为明代气学。二是重视主体心性的探讨,凸显“心”的本体地位,表现为上达工夫,发展成为明代心学。这也是明初朱子学的理论贡献。从这种趋势表现来看,可知明初朱子学在明初理学家间进行体认和阐释中,所关注问题侧重点的不同,也体现出南北之间的学风差异。作为历史影响,明初朱子学对考据学、实学、书籍编撰等其他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明初理学家在朱子学内部的阐释、修正、突破,显示出儒学新的发展方向。明代理学在明初朱子学的催生下呈现出了弊旧成新、返本开新与推陈出新的特点。
王安石政治哲学研究
作者:毕明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三代”理想  成性  法度 
描述:帝三代”。北宋古文运动和义理之学的兴起是儒学复兴运动的重要方面,无论是古文的倡导者,还是义理之学的倡导者,他们倡导古文和义理之学都意在重建儒家理想的“三代”社会秩序。王安石的“三代”理想是重建儒家理想的伦理道德社会。概括来说,王安石心中的“三代”社会有两个主要特征:其一,它是一个以德性为基础的等级制社会,从这一点来看,王安石具有强烈的精英政治倾向;其二,它是一个道德理想国,从这一点来看,王安石是一个道德理想主义者。王安石始终以“生”言“性”,这使得其思想内部形成了张力,正是这种内在张力推动王安石对人性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从人性善恶的角度看,王安石人性论经历了“性归于善而已矣”、“性可以为恶”、“性有善有恶”和“性不可善恶言”四个发展阶段。“性不可善恶言”是王安石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最终定论,王安石的这一人性观是其“成性”论的理论前提。王安石的“成性”论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工夫论,而且体现了一种政治理想和国家观。在王安石看来,天赋的人性有善有恶,并不完善、完美,君主、政府和国家的作用和职责在于“辅相天地以理万物”,即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民“得性”、“成性”。王安石认为君主、政府和国家的责任在于“成民之性”,即认为君主、政府和国家只有在促进人性完善的情况下,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即认为善或好的政府、国家和社会应是能够实现人性的政府、国家和社会。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以择术为始”,是说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首先明确治国的指导思想。王安石认为“唐太宗所知不远”、“每事当以尧、舜为法”,显然其在取法唐太宗还是取法尧、舜方面,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其变法目标不在于致富强,而在于实现儒家“三代”政治理想,其所择之术是“儒术”,其变法也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变法。王安石以“变风俗”为“方今所急”,以创建良好的社会风俗改善民德为施政的首要着眼点和目标,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王安石所言“立法度”,是指重建包括教育制度在内的各项“三代”制度,其“法度”绝非刑法、刑律、刑名之意。王安石理财的目的在于首先解决民生问题,进而实现“王道”,即“三代”政治理想。王安石当政首先特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根本原因在于“富之”是“善之”的前提,是“王道之始”,是实现其“三代”政治理想的起点。儒家义利之辨的核心是主体行为准则之辨,所言之“利”指行为主体的私利。在个人行为准则选择方面,王安石无疑坚持的是孔、孟儒家精神,即以义为行为准则,而非以利为行为准则。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王安石要求神宗皇帝“但当论利害”、“当先校利害”,主张以国家利益为指导行为的准则,这是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现实主义之一面。此外,与孔、孟、程、朱相较,王安石义利之辨最为突出的特色是对分配正义问题的重视。孟子的王霸之辨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以力”与“以德”之辨,一是“性之”、“身之”与“假之”之辨。孟子“性之”、“身之”与“假之”之辨即二程、朱熹所强调的帝王“初心”之辨、“心术”之辨、诚伪之辨。在帝王“心术”之辨方面,王安石王霸之辨与程朱王霸之辨基本相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安石王霸之辨中找不到孟子“以力”与“以德”之辨的任何痕迹,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王安石更是倾向于“以力”而非“以德”的强权政治法则,这是王安石王霸之辨与孟子、程朱王霸之辨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王安石政治现实主义的集中展现。历史上的灾异谴告说意在用天的权威限制绝对皇权,而“天变不足畏”则意味着对天之权威的直接否定,同时也就意味着主张不受限制的绝对皇权。王安石思想中的皇权处处受到天的限制与约束,也可以说王安石对天与帝王之关系的种种论述,都意在用天的权威限制、约束帝王的权力和行为。从王安石思想中天与皇权之关系的角度看,王安石不太可能向宋神宗进“天变不足畏”之言,也没有所谓的“天变不足畏”之精神。重建“三代”秩序是王安石、张载和二程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不过他们对“三代”的理解却存在一定差异。张载心目中的“三代”理想社会是一个使人人“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从而有利于人们实现人性,进而使人人都无私无我,人人都有“民胞物与”之心的万世太平社会。张载的“天”或“太虚”之学为其民胞物与的“大同”理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张载相似,二程理想的“三代”社会也是人人视人如己,视万物为一体的“大同”世界。二程关于“理”、“性”的论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为其大同“三代”理想作理论上的论证,为其大同“三代”理想建立理论基础。王安石与理学家们的“三代”虽都是儒家道德理想国,但王安石没有二程、张载所具有的“大同”社会理想,更没有为这种“大同”理想建立理论基础。
朱陆哲学比较研究
作者:彭永捷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朱陆之辩  道德  伦理 
描述: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绪论 宋明理学的一条主线 朱熹和陆象山都是南宋时代的大儒,他们分别是理学中道学与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而道学和心学又成为宋代理学以及整个元、明、清哲学中最主要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学... >> 详细
虞集研究论稿
作者:姬沈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虞集  诗歌  散文  元代  文学思想  学术思想 
描述:《虞集研究论稿》一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论述虞集生活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延祐、天历年间,一方面,仁宗、文宗等继世祖之后再行“汉法”,重振儒学,恢复了中断近八十年的科举取士制度,使社会上出现了前所未有
曾巩研究
作者:李俊标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散文  诗歌  宋代文学  曾巩 
描述:曾巩研究 本文拟对曾巩作一较为全面的研究,首先就其政治思想以及史学思想展开论述,以求对其有广泛而深入地了解,也为之后的文学分析确立丰富的研究背景。在文学创作方面,本文分别探讨了曾巩在散文与诗歌
《周礼·春官》研究
作者:吴高歌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诸子  周礼  春官  周代王官  周代官制 
描述: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周礼·春官》。作为周代官制的典籍,《周礼》在周初就已经具备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在诸子学的影响下,经过不断“损益”、“改易”而逐渐完善,从而具有了理想化成分。这种理想化主要表
王安石管理思想研究
作者:唐焕楠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管理思想  改革  现代社会意义 
描述:得出了对今天社会发展改革的几点启示: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下财务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改革;全面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深化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改革。
王安石变法研究
作者:葛旭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政治危机  财政危机 
描述:章: 第一章叙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分三个方面阐述,一是为了加强皇权,不适当地设置官僚制衡机构(史称冗官),既削弱了行政管理能力,又加重了财政支出压力和财政负担。二是为了解除北方入侵的危机,不适当地加强军备,导致兵多而不精、将广而不强的状况,进一步加重了财政支出压力和财政负担(史称冗兵)。三是为了消除财政赤字,加强中央财力。 第二章分析了王安石的变法内容。 通过对几种变法措施具体实施效果的分析,看到了王安石变法为扩大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都加重了国民负担,破坏了社会基础:地主阶层和农民阶层。新法实施的效果和其声称的有很大不同,给国民带来了更为沉重的负担。虽然新法有许多创新之处,但是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是地主,变法以削弱大地主的利益来加强财政收入,必然遭到大地主及官僚的强烈反对。 第三章讨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首先,由于官僚体制无法改变,国防需求无法裁军,冗官、冗兵现象没有改变。因此财政支出需求无法下降,新法不得不敛财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故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其次,新法失败的其他原因有:一是政府过多地介入市场活动,使商品经济受到打击;二是变法操作过程中,控制不严密,导致官僚集团贪污腐败,使得变法走样;三是宋神宗对新法态度不坚定。
吴炳剧作研究
作者:张雅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炳  《粲花斋五种》  轻喜剧 
描述:历史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和考量,填补吴炳剧作研究的空隙。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吴炳剧作的艺术特色。从题材来看,吴炳剧作多描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生活,推崇真情,情节结撰多无所依傍,凭空虚构,表现
周在浚词研究
作者:郭璐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在浚词  故国之思  艺术特色  词学思想 
描述:,在词坛上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清初词坛风云变幻的见证者、参与者,周在浚在清初文坛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无人对其词作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周在浚的家世交游及其词作的考察,概括其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