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称谓语的英译语料库辅助研究
-
作者:禹琳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称谓语 翻译 文化
-
描述:榕培并未追求字对字的翻译,而是本着“传神达意”的原则,创造性地准确再现了剧中各色人物间不同称谓的转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英汉称谓语主要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对《牡丹亭》中
-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牡丹亭》英译本探析
-
作者:赵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适应 选择 翻译生态环境 《牡丹亭》
-
描述:采用汪榕培先生英译的《牡丹亭》为案例分析,对比原文和译本,分别从译者对需要的适应与选择,对能力的适应与选择以及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三个方面,探讨分析汪榕培先生为什么选择翻译该作品,以及是如何翻译
-
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牡丹亭》的翻译
-
作者:杨佩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牡丹亭》 期待视野 视阈融合 空白点 审美距离
-
描述:的“瑰宝”,《牡丹亭》中亦有大量的典故、谚语、历史人物、人名、地名以及诗词等。在翻译这些含义丰富的词句时,译者亦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期待视野,审美等。该论文将接受美学理论与汪榕培的英译本《牡丹亭
-
从汤显祖管窥晚明思潮:以《牡丹亭》为起点
-
作者:唐卫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创作经历 晚明政治 戏剧创作 《牡丹亭》 戏曲理论
-
描述:”,尤其是《牡丹亭》,不仅在戏曲界、在民间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的论述逻辑是:从其代表作《牡丹亭》出发,推衍到其戏曲理论,再推及其作文观念,最后把其放回晚明社会中进行考量。相应的章节分配为: 第一章绪论
-
《西厢记》《牡丹亭》才子佳人形象探异及其文化阐释
-
作者:刘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才子佳人 才子佳人 形象 形象 差异 差异 文化阐释 文化阐释
-
描述:的大致脉络。其次,在对元杂剧和明传奇中的才子佳人戏进行总体的概述的过程中,形成对于戏曲时代的才子佳人文学总体性的认识。最后,通过参照《西厢记》《牡丹亭》等作品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两部才子佳人戏中才子
-
互文性与汪榕培《牡丹亭》的典故英译
-
作者:李学欣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互文性与汪榕培《牡丹亭》的典故英译
-
从古典走向现代——老版赣剧《还魂记》与新版赣剧《牡丹亭》音
-
作者:刘静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戏剧 地方戏剧 赣剧音乐 赣剧音乐 戏剧改编 戏剧改编 声乐比较 声乐比较
-
描述:的为其沿着良好的发展轨迹前进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文通过采取倒叙的手法,先由新版赣剧《牡丹亭》的缘起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引出为什么要打造新版赣剧《牡丹亭》。其一是由于经典剧目必须继续传承,使之常演不衰
-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牡丹亭》英语译本对比研究
-
作者:许方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对等
-
描述:的心理价值取向。作为一部中国传统戏剧,《牡丹亭》一百多年来一直为西方文化界所关注,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其主要表现方式,一为昆曲在国外的公演,一为《牡丹亭》戏剧文本译介。昆曲《牡丹亭》公演
-
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看白之《牡丹亭》唱词英译美的再现
-
作者:吴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唱词 《牡丹亭》唱词 英译 英译 美的再现 美的再现 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
-
描述:亦可称为曲文),属于诗歌的范畴,极富情趣,是极美的文学语言。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白之教授的《牡丹亭》唱词英译中美的再现进行尝试性的研究。翻译美学植根于中国本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探讨
-
一梦悠悠味浓浓——论《牡丹亭》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
作者:王高平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呈现 呈现 本源探索 本源探索
-
描述:程度、反观强度并要持续一定的时间长度。 本文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牡丹亭》超时空艺术生命力的呈现状态和影响范围,包括它对于普通读者的影响、吸引了大量评点家的专业评点、演剧史上的突出地位和当代的青春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