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亭》与《紫钗记》形容词研究
作者:程建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紫钗记》  形容词  语音形式  结构类型  句法功能 
描述:《紫钗记》形容词的结构特点。我们按照结构类别对《牡丹亭》与《紫钗记》中的形容词做定量分析。《牡丹亭》与《紫钗记》中的形容词非常丰富,复音词占有绝对优势。因为《牡丹亭》与《紫钗记》中的多音节形容词结构
牡丹亭》称谓语的英译语料库辅助研究
作者:禹琳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称谓语  翻译  文化 
描述:榕培并未追求字对字的翻译,而是本着“传神达意”的原则,创造性地准确再现了剧中各色人物间不同称谓的转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英汉称谓语主要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对《牡丹亭》中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牡丹亭》英译本探析
作者:赵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适应  选择  翻译生态环境  牡丹亭 
描述:采用汪榕培先生英译的《牡丹亭》为案例分析,对比原文和译本,分别从译者对需要的适应与选择,对能力的适应与选择以及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三个方面,探讨分析汪榕培先生为什么选择翻译该作品,以及是如何翻译
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牡丹亭》的翻译
作者:杨佩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牡丹亭  期待视野  视阈融合  空白点  审美距离 
描述:的“瑰宝”,《牡丹亭》中亦有大量的典故、谚语、历史人物、人名、地名以及诗词等。在翻译这些含义丰富的词句时,译者亦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期待视野,审美等。该论文将接受美学理论与汪榕培的英译本《牡丹亭
民族舞剧《牡丹亭》创作特色研究
作者:幸梓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术形式。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代表作,目前,中国舞台上以《牡丹亭》为题材所改编的舞剧类型较多。主要作品有: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民族舞剧《牡丹亭》;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现代芭蕾舞剧
明清戏曲与女性情爱教育——以汤显祖《牡丹亭》为考察中心
作者:谢拥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清戏曲  女性教育  情爱教育  戏曲教育  牡丹亭 
描述:代女性文学艺术教育的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和现代女性教育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宽戏曲...
多重肉身─《牡丹亭》杜丽娘的女体论述
作者:韩巧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湯顯祖  杜丽娘  杜麗娘  梅洛庞蒂  梅洛龐蒂  身体  身體  知觉  知覺 
描述:的必然過程。本研究則欲重新回顧湯顯祖「情至論」的觀點,以現象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的知覺身體理論架構起論文的主要脈絡,論述杜麗娘杜麗娘在夢裡和身為鬼魂時,皆以虛而不存的狀態,得以開放她的身體,滿足其自身的情欲。杜麗娘的身體時虛時實,看似自由地在平面立體間流動,以及在時間河裡游走,實際卻掙扎淹溺在一個身體開放與身體封閉的矛盾裡,這正是「情至」論推展至極致,身體與自然、禮教對話中必然導出的兩難:當自然的身體傾向於開放,禮教的身體卻不容如此。現實界中石道姑封閉的身體、杜麗娘傷春而死的身體、還魂之後堅持守節的身體皆可為證,只能以夢魂之體、畫魂之體、鬼魂之體滿足其天然欲望。而就表演層面來看,杜麗娘面對身體開放與封閉的兩難,在實際演出時,演員實存的身體詮釋起劇本中夢裡、鬼界不存在的身體,現實與虛構的對比,更突顯了在文本和表演的現實界中杜麗娘肉身虛實的弔詭與矛盾。本文受到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哲學體系中的「身體/主體」(I–body)以及「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ity)的啟發,欲進一步地論證,相較於處於封閉狀態的實存肉身,杜麗娘在夢中、畫中與鬼界中的身體是一種從現實界中遁逃的方式,才得以開放、與周遭世界互為主體、相互辯證,反而才是一個真正擁有身體/主體的杜麗娘。
汤显祖《牡丹亭》和蒙特威尔第《奥菲欧》的比较研究
作者:毕益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蒙特威尔第  牡丹亭  《奥菲欧》  对比研究 
描述:第(1567—1643)是同时代中西戏剧领域的大家,他们的剧作《牡丹亭》和《奥菲欧》是中国戏曲艺术和欧洲歌剧艺术的领军之作。《牡丹亭》属于明代传奇作品,其题材来源于民间口头传承的故事传说《杜丽娘暮色
互文性与汪榕培《牡丹亭》的典故英译
作者:李学欣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互文性与汪榕培《牡丹亭》的典故英译
从古典走向现代——老版赣剧《还魂记》与新版赣剧《牡丹亭》音
作者:刘静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戏剧  地方戏剧  赣剧音乐  赣剧音乐  戏剧改编  戏剧改编  声乐比较  声乐比较 
描述:“美、秀、娇、甜”的高度评价。近半个世纪后的2003年,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的江西师范大学,采用校园与戏曲联姻的举措,对《牡丹亭》进行重新打造,运用现代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段,演绎出一部新版赣剧《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