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牡丹亭》在晚明的传播与接受
-
作者:李萍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晚明 传播 接受
-
描述:品的传播接受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适宜的历史情境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晚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王学左派的兴起为《牡丹亭》的传播接受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而颇为盛行的娱乐风气及戏曲地位
-
《牡丹亭》主旨说演变研究
-
作者:吴洁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牡丹亭》主旨说演变研究
-
《牡丹亭》舞台传播相关问题研究
-
作者:汪惠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舞台传播
-
描述:。值得深思的是,虽然《牡丹亭》不被视作场上之曲,但从《牡丹亭》脱稿之日起,它就一直活跃于戏曲舞台上面,并还成为昆曲的经典保留剧目。这其中的缘由特别值得思考。晚明时代,是一个崇尚士大夫戏曲文化的时代,文人多
-
从语境的层次性看《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
-
作者:樊静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 对等 对等 翻译 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
描述:传递原文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并对此作出了理论的阐释和实践的应用。但是应用其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还不多见。《牡丹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
-
《牡丹亭》与《紫钗记》形容词研究
-
作者:程建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紫钗记》 形容词 语音形式 结构类型 句法功能
-
描述:《紫钗记》形容词的结构特点。我们按照结构类别对《牡丹亭》与《紫钗记》中的形容词做定量分析。《牡丹亭》与《紫钗记》中的形容词非常丰富,复音词占有绝对优势。因为《牡丹亭》与《紫钗记》中的多音节形容词结构
-
《牡丹亭》称谓语的英译语料库辅助研究
-
作者:禹琳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称谓语 翻译 文化
-
描述:榕培并未追求字对字的翻译,而是本着“传神达意”的原则,创造性地准确再现了剧中各色人物间不同称谓的转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英汉称谓语主要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对《牡丹亭》中
-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牡丹亭》英译本探析
-
作者:赵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适应 选择 翻译生态环境 《牡丹亭》
-
描述:在翻译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文化转向发现了译者,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审视翻译的研究不多,对译者的研究与开拓较少,系统阐明译者怎样具体主导翻译活动
-
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牡丹亭》的翻译
-
作者:杨佩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牡丹亭》 期待视野 视阈融合 空白点 审美距离
-
描述:的“瑰宝”,《牡丹亭》中亦有大量的典故、谚语、历史人物、人名、地名以及诗词等。在翻译这些含义丰富的词句时,译者亦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期待视野,审美等。该论文将接受美学理论与汪榕培的英译本《牡丹亭
-
民族舞剧《牡丹亭》创作特色研究
-
作者:幸梓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术形式。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代表作,目前,中国舞台上以《牡丹亭》为题材所改编的舞剧类型较多。主要作品有: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民族舞剧《牡丹亭》;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现代芭蕾舞剧
-
从汤显祖管窥晚明思潮:以《牡丹亭》为起点
-
作者:唐卫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创作经历 晚明政治 戏剧创作 《牡丹亭》 戏曲理论
-
描述:”,尤其是《牡丹亭》,不仅在戏曲界、在民间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的论述逻辑是:从其代表作《牡丹亭》出发,推衍到其戏曲理论,再推及其作文观念,最后把其放回晚明社会中进行考量。相应的章节分配为: 第一章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