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018)
报纸(1045)
学位论文(156)
会议论文(51)
图书(3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093)
宗教集要 (96)
地方文献 (67)
才乡教育 (31)
地方风物 (9)
红色文化 (6)
非遗保护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1(311)
2004(91)
2002(76)
2001(64)
1990(35)
1987(45)
1985(36)
1984(30)
1982(22)
1937(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14)
南方文物(7)
争鸣(6)
广东佛教(3)
档案(2)
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
修志文丛(2)
民俗(1)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
史志文萃(1)
荆公易学思想研究
作者:周杰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易》学思想  君臣  君子  崇德权时 
描述:、《上皇帝万言书》、《禄隐》、《秦始皇》等诗文书信中则散见上百条之多的《易》论。这些单篇文章及散见之《易》论与《易解》这一主体共同构成了王安石《易》学思想的体系。 本文首先对王安石的《易》学著述
《诗薮》的诗学思想研究
作者:周效柱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诗学思想  《诗薮》  文化语境 
描述:古代诗歌发展和明代复古诗学进行了总结,其所涉及的观点、方法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诗歌的体系和思路,对文学批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本论文着重揭示《诗薮》诗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特质,分析其在明代及其整个中国
王安石庄学思想研究
作者:秦羽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庄子  援庄入儒  宋代庄学 
描述:发展变化过程。前期官宦期间,主要是“以儒解庄”、“尊儒谴庄”的态度;居丧讲学期间,诗歌中呈现出庄子笔下自然之美、天籁之美,恬淡无为的出世思想较前一阶段得到深化;罢相闲居期的诗歌总体表现出对庄子思想
陆九渊的孟学思想研究
作者:韩丽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孟子  本心  义利之辨  发明本心 
描述:而来。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论述陆九渊的孟学思想。首先,介绍陆九渊孟学思想的形成,主要从时代背景、二程的影响,佛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介绍;其次,阐述陆九渊孟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本心、辨志、发明本心
论王安石学派的庄学思想
作者:肖海燕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学派  王安石学派  王安石  王安石  王雱  王雱  吕惠卿  吕惠卿  陈详道  陈详道  庄学思想  庄学思想 
描述:义,进一步回顾、总结了学术前史,并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一章主要分析了王安石学派的庄学思想产生的思想学术背景,并总结出王安石学派解《庄》的主要特点。北宋时期,儒学获得新的发展,儒释道
陆九渊社会控制思想研究
作者:谭清宣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思想体系  社会控制  社会理想目标 
描述:陆九渊作为心学的初创者,不仅构建了心学思想体系,还具有丰富的社会控制思想.他以“心即理”的心学理论出发,论证了心理合一的思想主题,并以此为起点,不仅设计出以存心复道为宗旨,以光明儒家道统、倡立君子
王安石人才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刘宁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教育思想  创新思维  实用性  系统性 
描述:理论框架。一是人才教育思想的提出,分别从人才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理论来源两个方面做以分析。王安石所在的年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紧张,对外妥协苟安,对内因循苟简,王安石
李觏礼论思想研究
作者:李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觏  礼论  北宋中期  伦理思想 
描述:著作及李觏礼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论述了礼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三、四部分是论文的重点,主要对李觏礼论思想的内容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最后一部分对李觏的礼论思想
明初理学思想特征研究
作者:张峻歌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曹端  薛瑄  与弼  陈献章  明初理学  心学 
描述: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文认为,在明代初期,程朱理学已被确立为统治思想,处于独尊地位。明初理学的发展受到了朱学的束缚。但明代初期仍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理学家,其中又以曹端、薛瑄、与弼、陈献
李绂心学思想探析
作者:伍贤达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绂  李绂  心学  心学  理学  理学  清代  清代 
描述:首先撰述了《陆子学谱》一书,这是继孙奇逢的《理学传》、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之后的学案体著作,此书使陆王心学的道统论最终完成。其次,他撰述了另一部著作——《朱子晚年全论》,将朱子晚年思想归于象山一派,从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