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455)
报纸(1118)
学位论文(175)
图书(173)
会议论文(4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798)
地方文献 (64)
红色文化 (53)
地方风物 (23)
宗教集要 (11)
才乡教育 (7)
文化溯源 (6)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1(595)
2010(546)
2009(483)
2007(404)
1996(229)
1994(209)
1985(129)
1982(78)
1981(63)
1979(36)
按来源分组
语文教学与研究(71)
皖江晚报(8)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安庆晚报(2)
白城日报(2)
中华书局(2)
艺谭(2)
新语文学习(高中)(1)
今日中国出版社(1)
中国医疗保险(1)
北宋事功思潮的崛起:以王安石为例
作者:谢孝明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北宋  事功思潮  事功思潮  王安石  王安石 
描述:崛起于北宋的事功思潮以“富国富民”为价值目的,以“理财”为形式,以“事功”为内容,围绕这些问题在北宋文官集团中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是北宋事功思潮发生,发展的主线。本文正是沿此线索对北宋事功思潮的崛起这个论题进行考察,其主要内容按章节介绍如下:
王安石及其门人庄子学的儒学化
作者:李波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庄子  庄子  王安石  王安石  儒学  儒学 
描述: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王安石庄子学的儒学化特点。王安石在《庄周论》一文中以善求庄意的读书方法,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庄子矫世之弊,其用心亦圣人之徒的观点,对后世治庄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与《三经新义》
作者:胡金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人性论  人性论  《三经新义》  《三经新义》  《字说》  《字说》 
描述:本身就是一个内圣外王并重的体系:既将德性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注重对功利主义的追求,这是王安石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本质特点。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是以“道”为本体的思想体系,王安石提出了“法其意
试论王安石保甲法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于忠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保甲法  保甲法  兵制  兵制  农村基层管理  农村基层管理 
描述:入手,分析在不同土地所有制和经济基础之下,保甲制度的推广目的、表现形式和所起具体所用的差异。 本文并不以王安石本人和其主持的变法所服务的阶级立场为立足点,也不以王安石保甲法实施的成败论英雄
王安石人才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刘宁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教育思想  创新思维  实用性  系统性 
描述:理论框架。一是人才教育思想的提出,分别从人才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理论来源两个方面做以分析。王安石所在的年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紧张,对外妥协苟安,对内因循苟简,王安石
王安石《唐百家诗选》研究
作者:杨艳红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唐诗选本  版本源流  编选特点  诗学价值与文献价值 
描述:更好的了解这部唐诗选本。第一,考述其编者、成书背景、编选意图及流传情况,较为系统地考察了该选本在宋、清两代的刊刻经过及版本源流情况。第二,结合北宋前期的文化背景及王安石的文学观,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考察
王安石的诗作与佛禅之关系研究
作者:刘洋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描述:的人生与儒、释二家的关系。论文主体分为三章。 第一章王安石所处的时代和北宋初期儒释关系略述。本章是后两章的大背景。在这一章里,笔者介绍了北宋初期至王安石生活之时代的社会环境。北宋王朝建国以来
王安石义利观的“新义”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王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义利观  义利统一  以义理财 
描述:在义利论辩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之后的叶适、陈亮,乃至颜元、戴震等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其义利观直接体现在其经世治国的方略和变法之中,这使得他的义利观
王安石詩中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潘文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女性形象 
描述:文獻進行簡要探討,以澄清本文撰寫的公正立場。第二章:從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兩方面,探討王安石敘寫女性形象的文學特質與依據;分別將王安石詩中的女性形象析分為傳統文學中的女性形象,以及王安石身邊現實中
王安石记体文研究
作者:姚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记体文  创作分期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传承  价值 
描述:法,从总体上把握王安石记体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记体文对前人记体文的开拓创新之表现,明确其在记体文发展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