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673)
报纸(429)
图书(142)
学位论文(128)
会议论文(8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996)
地方文献 (330)
地方风物 (72)
非遗保护 (29)
宗教集要 (8)
红色文化 (7)
才乡教育 (6)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3(188)
2012(255)
2011(249)
2010(207)
2009(193)
2008(221)
2005(92)
1990(50)
1979(5)
1960(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258)
华章(3)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乡镇论坛(1)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的生平与社会网络
作者:腰蓝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江西  士大夫  交游 
描述:弥补学术的空白。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何的家族。何出身扰州乐安宦族,代有显人,本部分着重考察其家庭成员并梳理出若干支谱系。第二部分则侧重研究何本人,包括其生平、经历
朱熹礼学思想研究
作者:殷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礼学思想  周礼  仪礼  礼记  祭祀 
描述:。朱熹的《周礼》学思想直接针对新学,在与湖湘学、永嘉学、婺学的交流、争辩、批驳发展成熟,同时受到朱熹推行经界、建立社仓等具体制度实践的影响和制约。王懋竑受清代尊朱抑陆思想以及注重考证的礼学研究方法
象人考:人像术、仁政与人民状态
作者:王基宇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象人  周礼  毛泽东  孔子  孟子  苏轼  齐白石 
描述:”状态,将国民置入到政治世界(而非日常世界),形成了一个具有立法能力的精神治理秩序。
阮刻本《周礼注疏》校读札记
作者:常相波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注疏》  阮刻本  文渊阁四库本 
描述:阮刻本《周礼注疏》校读札记
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
作者:张燕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王室  起居职官  起居制度 
描述:天子日常燕居劳亵之事的主要负责者。最后,结合铭文材料与先秦史料对“仆”职的身份与职能、小臣的近侍身份进行考察。第六章,在《周礼》所构建的服饰类职官体系,主要针对的是天子与王后礼服的供应服务,而天子日常
周礼全自然语言逻辑思想研究
作者:王晓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形式逻辑  自然语言逻辑  语义  语用  隐涵  预设  交际  修辞 
描述:产生了自然语言逻辑这门新学科。从蒙太格比较全面系统的运用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逻辑开始,国外已经从多个角度和不同途径对自然语言逻辑进行研究。周礼全是首位在我国倡导研究自然语言逻辑的学者。通过对周礼
周礼·秋官》刑法名源研究
作者:吴振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秋官》  古代刑法  名源  刑法文化 
描述:》所体现出的周代刑法文化。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周礼》看礼与刑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阐述《周礼的刑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周礼》一书中的秋官部分为研究对象,运用语言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周礼》郑注双音词研究
作者:程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郑玄注  双音词  语法结构  语义分析 
描述:语料中,郑玄注占有重要地位。十三经注疏,郑玄一人所注便占了四种。其《周礼注》一出,立即成为人们研读《周礼》的定本。郑玄注《周礼》,以汉制比况古制、以今语解释古语,郑注用语基本上反映了汉末的实际语言
周礼》郑注探源训诂研究
作者:裴欢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探源訓詁  同源詞  語詞理據 
描述:語言材料,運用繋聯同源、追溯詞源、解釋名源的方法,對《周禮》鄭注的探源訓詁展開研究。本文爬梳分析了《周禮》鄭注探源訓詁的條例,總結出了鄭玄探源訓詁的體例和方法。根據語詞的音義關係,將其理據關係歸
刘师培《周礼古注集疏》研究
作者:陈胤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注  郑注  今古文经说  兼通  丘甸  成同 
描述:有志於扶植微學,不讓「鄭學」獨尊;亦為此精神,所以反對經今文家以古文諸經為偽造之論,並以今古門戶之見為誡。《集疏》之作正為此番精神之充分體現。劉師培早年在《國粹學報》上為文,嘗為經今古文爭議而對當代今文家之言論有所排擠。至其為《集疏》之時,卻兼採廖平(1852-1932)早年嚴分今古之方法以為學,並走出與廖氏不同之學術道路。可見劉氏晚年治學確實能夠做到「實事求是,不立門戶」,而《集疏》為其代表之作,故為劉氏所重視。 鄭玄經說其實多繼承「古注」而來。劉師培有意利用「古注」來修正鄭玄經說,卻過於偏重在放大「古注」與鄭注相異的部分,而不知由相通處著眼,藉由古注來進一步瞭解鄭注。由是難免時常將「古注」與「鄭注」視為對立,反陷於自立的門戶之中而未能真正解決問題。此不免為《集疏》之缺憾所在。例如,《漢書•刑法志》會通《司馬法》成同與丘甸兩說,其實對於解釋《周禮•匠人》與〈小司徒〉成同與丘甸異制的問題具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劉師培為不滿於鄭玄成容一甸之論而選擇不信《司馬法》一成三十人出車一乘之講法,未免忽略了與此相關的文獻證據而未能真正釐清成同與丘甸兩制的文化意涵。本論文通過〈刑法志〉及其相關文獻之分析而得出成同制度乃在李悝「盡地力之教」的影響之下,為估計一若干面積的土地之最大生産力而設;丘甸制度則用於計算具體田畝的「出賦」潛力之結論,或可彌補鄭玄與劉師培經說之不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