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焯《持庵诗》研究
-
作者:肖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焯 持庵诗 同光体 研究
-
描述:,号持庵,江西崇仁人,著有诗集《持庵诗》,收录平生诗作600首,内容丰富,体式多样。华焯诗取径杜、韩,宗法孟东野、黄山谷,近学陈散原,而论诗则主张顺应自然造化,师心自用,适性而发,博观广取。然华焯
-
邓元锡与《皇明书》??十六世纪晚期的明代学术思想史编撰
-
作者:刘勇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邓元锡 皇明书 明代学术思想史 明代史学 历史编撰
-
描述:的政治取向、学术立场和“以道自重”的文化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同时,他的思想史编撰活动也是整合日益分化的阳明后学的学术努力。整体而言,邓元锡通过《皇明书》进行的明代学术思想史编撰,并非单纯的学术活动,它是
-
见心与践心—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
-
作者:王振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汝芳 赤子之心 孝悌慈 打破光景 修正
-
描述:的内在要求;本心的呈现既落实在“孝悌慈”等道德实践之中,又逻辑地包含体用贯通、身心合一、复以自知等理论内容;在此理论基础上,罗汝芳展开了对“现成良知”的修正和对效验光景的破除。阳明身后,学者对“良知
-
戊子顺天乡试案与万历四曲家:王衡、陈与郊、沈璟、汤显祖
-
作者:李洁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戊子顺天乡试案与万历四曲家:王衡、陈与郊、沈璟、汤显祖
-
新课标背景下铜川市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铜川市王益区
-
作者:张颖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 铜川市
-
描述:革作为动力,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抽样调查,对铜川市王益区10所小学的负责人、音乐教师、学生及部分家长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跟踪调查,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培训、教学设施配备和教学管理
-
传播学视域下的基督教在华传播活动解读:以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地
-
作者:宫慧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基督教 基督教 传播学 传播学 传播学研究 传播学研究
-
描述:西省铜川市王益地区的传播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基督教的象征符号系统、价值观,传播策略,传播过程与结构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基督教传播体系与效果,寻找基督教强大社会影响力的根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缘起
-
王谢子弟天然秀,岂是三家村中人:论晏几道词之华贵气象兼析其
-
作者:牟国煜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几道 晏几道 华贵 华贵 贵公子 贵公子 色彩 色彩 语言 语言 韵味 韵味 孤傲 孤傲 真淳 真淳
-
描述:象的发掘和论述。如果将晏殊词比作牡丹,那么晏几道词当可比作月季,虽不同于牡丹的雍容大气,其精致鲜妍处却过之,无愧“华贵”二字。同时对于其人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表面的性格,尚未发掘其心态形成原因。事实上,个人心态的形成,其人生经历自然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其出身背景同样是不可忽略的。本文拟从晏几道其词之华贵和其人之矜贵两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致地加以论证。在第一部分词之华贵气象中,从晏几道词之明艳鲜丽的色彩、精美绮丽的语言、高雅精致的韵味三方面展开,由表及里地阐述其华贵特征的具体表现。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证晏几道贵公子心态的表现和形成原因。从其为人的痴傲和真淳入手,对于晏几道的心态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将其置于历史的纵向比较中,分别与和他或是身世、或是性格、或是两者皆有相似之处的对象类比,试图更加深入地挖掘晏几道的心理形成和精神内涵。
-
王应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小儿上腭望诊在咳嗽辨治中应用
-
作者:徐旭英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上腭望诊 王应麟 小儿咳嗽
-
描述:一定的影响,代表性医家有六位:王子仲、王鹏飞、周慕新、张世杰、杨艺农、祁振华。王子仲,名文通,字子仲,北京市人,祖籍陕西。王子仲的父亲王润吉公精通歧黄,道光年间自陕西来京业医。20世纪30年代前后,王子仲医
-
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和诊治小儿外感发热独创望上
-
作者:孙明霞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麟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望上腭 小儿外感发热 清解养阴化痰法 青寒合剂
-
描述:的中医理论著作中,汲取所需,更好指导临床,造福世人。3内容:探求王应麟学术思想渊源;研究并全面总结王应麟老师诊治小儿疾病的临床经验,并提炼升华其学术思想;对王应麟老师擅长治疗的小儿外感发热进行临床观察,对青寒
-
从心即理到心外无理:浅谈王守仁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
作者:郑超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心即理 心外无理 陆王心学
-
描述:其学说所造成的“天人相分”的境地。王守仁在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前人对于心学的发展成果以及佛道两家的思想,对陆九渊既有的心学思想加以完善和提升,提出了“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