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602)
报纸(686)
学位论文(188)
图书(147)
会议论文(3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601)
地方文献 (29)
宗教集要 (12)
才乡教育 (7)
文化溯源 (5)
红色文化 (4)
地方风物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467)
2011(532)
2010(515)
2009(457)
2006(343)
2004(226)
2001(224)
1993(124)
1975(42)
1957(16)
按来源分组
其它(256)
抚州师专学报(79)
文学遗产(35)
文汇报(17)
成才之路(7)
青春岁月(4)
内蒙古电大学刊(2)
科技致富向导(1)
中国医疗保险(1)
科学之友(B版)(1)
王安石伦理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作者:刘文波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伦理思想  实践 
描述:发展,已经对传统的小农经济构成了某种威胁,因此急需在理论上进行某种变革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北宋政府优遇文人,也使得士大夫们的社会思想获得了一种比较自由的讨论空间;王安石又是“熙宁变法”的主导
王安石《易》学研究
作者:杨倩描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易》学  《易解》  《荆公易解钩沉》 
描述:写《易解》,大约在宋仁宗宝元至嘉祜间(1038—1063),历时二十馀年。到熙宁年间,王安石又对《易解》进行了多次修改,并将《易解》的“新改本”更名为《易义》。此后,旧本《易解》与新本《易义
王安石心理学思想研究
作者:白振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心理学思想 
描述:全文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在心理学思想的基础部分,王安石的形神观、心物观和发展观主要是受了荀子的影响,对孔子、董仲舒等人的观点持批判态度.他的人性论基本内容包括,性不可以善恶言,情接于物而后动,情动
王安石咏物诗研究
作者:吕青云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詩  王安石  詠物詩 
描述:託入詩也是達到“不即不離”的手段之一,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指向詠物詩的創作關鍵:詠物的同時跳出物的局限。 據《王荊公詩注補箋》,王安石的詠物詩約占其詩歌總數的十分之一。其中,無
王安石诗歌研究
作者:童强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诗  诗歌  王安石 
描述:王安石诗歌研究
王安石咏史诗研究
作者:叶锦凤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咏史诗  宋诗  古代文学 
描述:的目标。因此,在咏史诗中称颂了专心治学,不受利禄影响的汉儒。对于王安石来说,...
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
作者:邱海燕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佛教  佛学知识  儒学 
描述:来看他与佛教的关系并非一句简单的界定所能描述的。所以笔者首先从王安石的佛教背景入手来分析王安石的佛教因缘、佛教态度、佛教知识,为了行文方便将其佛教态度分成三个时间段加以解构。清晰认识王安石的佛教态度
王安石人才思想研究
作者:王丽娜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思想  借鉴 
描述:人才思想研究的缘由。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改革家,在政治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人才思想。在当前国内外的学术界中,研究王安石王安石变法的著作和文章颇多,但从人才思想层面
王安石政治思想研究
作者:吕秀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政治思想  实用主义  现代价值 
描述:的思想家。对于王安石政治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以对王安石政治改革变法活动有整体的把握。因此本文联系时代背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政治哲学为理论渊源,“经世致用”思想为根基,对王安石政治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指
吴炳和他的剧作
作者:罗斯宁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为一六四六年是错误的,陆桴亭、吴梅等人将《绿牡丹》定为攻击复社文人之作也是不正确的。吴炳的戏剧创作为《粲花五种》,从思想倾向到创作方法都深受汤显祖的影响。他是晚明剧坛上最自觉师承汤氏的剧作家。他也吸收吴江派和别的戏剧家之长,形成优雅、精巧、轻松的独特风格。剧作的思想内容继承汤显祖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歌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而在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方面比汤氏有所发展。剧作的艺术创作学习汤显祖的浪漫主义方法和语言风格,并吸收别的戏剧家的曲词合律、关目新奇等经验,而在戏剧结构、喜剧技巧方面则有独特的贡献。但他也有思想上的改良主义和艺术上的形式主义的倾向。吴炳的剧作曾被李渔、吴梅等人激赏,认为是与汤显祖比肩后流作家;也曾被解放后的各家文学史所贬斥,认为是和阮大铖赞美同的形式主义剧作家。这两种评价都是不适当的。在中国戏剧史上,吴炳前比不上汤显祖,后比不上孔尚任、洪升,但比李渔、阮大铖要强,而与孟称舜各有千秋,同为晚期剧坛最重要的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