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323)
报纸(1932)
学位论文(92)
图书(59)
会议论文(5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776)
地方文献 (435)
红色文化 (97)
地方风物 (80)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21)
宗教集要 (15)
文化溯源 (8)
按年份分组
2013(272)
2011(415)
2009(391)
2008(293)
2001(102)
1998(81)
1997(110)
1993(67)
1982(66)
1957(51)
按来源分组
文艺报(32)
文艺理论与批评(20)
中国青年报(17)
人民政协报(8)
扬子晚报(7)
文艺学习(7)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5)
赣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新文学史料(2)
团结报(1)
汤显祖剧作政坛人物形象研究
作者:杨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政坛  人物形象  现实政治  传奇作品  作家作品  研究对象  塑造  男性形象  独特之处  创作时间  政治态度  理解  文学价值  社会政治  临川四梦  历史价值  分析作品  独立个体  东林党人 
描述:汤显祖剧作政坛人物形象研究
试论《左传》在周礼研究的文献价值
作者:赵雅宁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左传》  周礼  文献价值 
描述:象,比对相关史书及典籍文献,参考、借鉴前人诸多研究成果,对《左传》所反映出来的周礼在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具体应用及其演变,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以期能够为周礼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具体生动的文献
从对《牡丹亭》“初出自语”的语类结构潜势分析看语类的必
作者:康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初出自语  语类结构潜势 
描述:主要途径时,在语类结构潜势的必要成分标志了此类语篇必须包含的意义成分。换句话说,一定语类结构潜势的必要成分表达了由其描述语类所处的语境配置决定的必要意义。 本文作者对修改的哈桑理论
清代地方官的诉讼处理:以知县衡为例
作者:庄雅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诉讼  地方官  幕友  吏役  管控差役  约束书吏  打击讼师 
描述:何。 在法律規範下的官與民,有著不同的訴訟態度:官方追求無訟理念,秉持「息訟」立場;民眾追求己利,透過「訴訟」達成目的。雖然在《大清律例》不乏抑訟之規定,但也因清律「例」的不斷修改增多的特點
衡官箴思想研究
作者:张德军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官箴  司牧  棍蠹  理讼  帝制官僚政治 
描述:棍蠹。禁制棍蠹,就是要谨防棍蠹侵染主官事权、鱼肉平民百姓;禁制棍蠹的关键在于理讼,因为理讼是官民交往的最重要的环节。在理讼方面,衡从批驳呈词、差唤人证、堂上审讼到判处决断、出具甘结,在整个理讼
挚与北宋中后期的党争研究
作者:张欣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党争  朔党  王安石变法 
描述:派的打击,被罢去御史之职,反对新法,其原因除了思想观念与变法派的明显不同,还包括地域(南北经济差别)、职业操守、意气之争等因素。挚作为反对变法的强硬分子,为“元祐更化”的实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衡吏治、法律思想及其实践
作者:陈维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吏治思想  吏治思想  法律思想  法律思想 
描述:。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在行政上,还是司法实践,衡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作为国家官僚政治体制的一员,衡不可能超越自身...
《牡丹亭》伯奇译本与汪译本隐喻的对比研究
作者:高韵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隐喻  翻译  翻译策略  《牡丹事》 
描述:其隐喻翻译更是难以找到定量翻译研究的先例。 本文基于纽马克对隐喻翻译的分类方法对《牡丹亭》伯奇译本和汪译本的隐喻翻译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平行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比了
从互文性理论谈《牡丹亭》互文符号的翻译
作者:林雪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  互文符号  互文符号  文本  文本 
描述:的关系以及阐释文本的内涵。 英国学者哈蒂姆与梅森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为翻译研 究提供了新方法,打开新视野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论文为探索性研究,借助于互文性理论对符号这一术语的 界定并以此
试论文学翻译的陌生化:以《牡丹亭》的两个译本为例
作者:黄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陌生化  陌生化  《牡丹亭》  《牡丹亭》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  异国情调  异国情调  异化  异化 
描述: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以更新译者和读者已丧失了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很多译者注意到了原作者在原作采用的陌生化手法,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其保留到目的语文本